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西部民族风情(西部民俗文化的特点)

发布:网友分享 2023-12-18 11:06:59 阅读次数

  以西安、兰州、成都为例

  一、西北、西南地区民俗文化的生存现状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看似最草根、最朴素和最具区域性的民俗文化,记录展现了各个区域及民族生存发展的特点变迁,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产,民俗文化的生存现状及继承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民俗文化涵盖内容非常丰富,类别多样。涉及众多民族不同区域、类别、民族的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传承方式都存在差异,保护机制也不尽相同。

  2016年正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出版80周年,我们从2016年10月起,至2017年5月历时七个月时间,以跟随范长江重走中国的西北角为契机,通过实地走访西北、西南地区(西安、兰州、成都),了解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实地走访的民俗文化包括兰州刻葫芦、兰州牛肉拉面、成都蜀锦织造工艺、蜀绣、雾山石刻、内江蜜饯制作技艺、西安鼓乐、陕西泥塑),以实地走访调研为主,问卷调查、博物馆调研为辅,联系采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对面的访谈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发展、目前传承现状、传承遇到的困难及问题、需要得到的社会及相关部门的帮助等,并向当地群中发放调查问卷,此外,我们还走访了各地不同民俗文化的保护基地或传 习所,调查各地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和传承发展现状。在走访工作完成之后,我们依据采访稿件及走访资料,具体分析西北、西南地区各民俗文化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投入力度,总结各地民俗文化继承发展方式的特点,并以地域为视角,对比研究不同地域民俗文化发展状况和保护机制,总结各地民俗文化保护措施的优劣之处,为西北西南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承提供建议。

  二、西北、西南地区(西安、兰州、成都)民俗文化现状对比分析

  1935年,这时的西北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红军北上的情况还不为人所知,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也不为人所知。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范长江怀着巨大的勇气,只身出发,行走两年,向世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西北,涵盖了从社会上层至底层的各种人物的生活,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对揭露当时社会黑暗、吏治腐败、民族矛盾等问题均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72年后,《人民日报》再次发起重走中国西北角的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内容涉及西部和农村的很多方面,反应和折射民情、民生、民意、民族、民治、民俗等等方面。这次考察,不仅在人民日报和海外版开设专栏,还在人民网开设了专题,利用报刊、网络、视频、音频等多种手段,立体地反映真实的西部。主要的核心问题是关注微观的西部,大变迁时代下的西部,最重要的是现实意义。

  2016至2017年,又是将近10年过去了,这些年里中国发生了许多有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是西北,整个中国呈现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面貌。我们此次走访探寻的主题是民俗文化,具体到这些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传承情况。就西安、成都和兰州三个主要城市来看,民俗文化发展还是有着很明显的区域差异。

  兰州虽地处西北腹地,但这里的民俗文化发展跟我们调研走访之前预期的样子差很多。去兰州之前,我们在网上查了很多相关资料,也看到很多诸如“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的说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就先入为主的认为,兰州的民俗文化可能也就停留在这个程度。在兰州,我们首先拜访了刻葫芦工艺和牛肉拉面工艺。我们采访了兰州“吉祥葫芦”的经营者陈致安和阮氏刻葫芦(兰州刻葫芦的一派)的第四代传承人阮熙越。经过采访之后,我们看到兰州刻葫芦面对的问题和其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还是传承,阮熙越针对此说到:“可以做出旅游产品的人很多,能做出艺术品的人很少”。牛肉面的情况相对好一点,它作为一个完全的商品,还是会吸引很多人投入进去,我们采访的马子禄牛肉面现在在很多其他省市都有分店,商品形式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成分,比如做成桶装方便面、包装腊牛肉等。

  除了刻葫芦和牛肉面,我们还去到了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这里可以说是民俗文化的聚集区,它是免费开放的。这里有很系统整齐的规划分布,比如非遗陈列馆、兰州文化体验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兰州彩陶馆等精细集中的馆藏,让我们很惊讶的是这里还有秦腔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中让我们印象很深刻的是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它陈列的是中山桥的建造历史及过程,除了图文展示,还有很生动的动画展示,以及实物展示。除了这些博物馆,还有很多民俗艺人在这里设立工作室,我们采访的阮熙越就在这里有工作室。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样集中的民俗文化展示非常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所以,兰州的民俗文化发展还是系统整齐的。

  成都作为西南的一个大城市来说,拥有众多民俗文化项目,比如我们采访的蜀锦、蜀绣,其次还有漆艺、竹编、银丝花等。蜀锦项目我们采访到了“蜀锦织造技艺”中国蜀锦织造工艺大师、“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省级传承人贺斌。采访后我们发现,蜀锦作为一种耗时耗力的商品,它的价格居高不下,从而市场狭小,也就是说它现在的发展其实是很艰难的。蜀锦的传承也很困难,贺斌表示“很难有人安心下来学习,学习完整套工艺就更难了,许多人往往刚刚起步就放弃了。”而蜀绣项目中,我们采访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孟德芝,我们也从她这里了解到蜀绣的发展状况。蜀绣作为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它的门槛还是很高的,这让很多想学习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从而也就影响了它的传承。但是从孟德芝作为大师的个体来看,蜀绣的发展现状还是很乐观的,2017年4月20日,杨澜和秦岚也一起在孟德芝工作室举办了相关活动,宣传蜀绣文化。听孟德芝讲,其他蜀绣艺人的情况也都大多较好,呈现一个“遍地开花”的状态。

  相比较兰州,成都的文殊院和金城关是很像的,这里也聚集着很多民俗文化展示。和兰州不同的是这里的商业化性质较重,本来就位于一个商业化的街区,民俗艺人们也都在这里开设商店。比起兰州的民俗文化宣传,这里则更兼具商业性。

  西安作为一个十多朝的古都,这里的民俗艺术种类还是很多的,我们采访了西安鼓乐艺术和泥塑艺术。西安鼓乐属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的传承人何忠信告诉我们,鼓乐的发展情况堪忧,几乎处于找不到继承人的状态。鼓乐作为一种无实物产出的民俗艺术,它和现代人们的音乐审美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所以能够去欣赏它的普通大众很少,这就使得它几乎不能给手艺人带来物质益处,这些艺人甚至要为它倒贴。这也是鼓乐后继无人的主要原因。泥塑的发展也不乐观,我们采访的简管琦作为一个独立手艺人,泥塑几乎仅仅是他的一个个人爱好,他也并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遗憾的是我们没能采访到更权威的具有发言权的传承人,所以就简管琦个人的采访中我们得知,泥塑的发展并不好。

  而且就我们项目小组调研了解,西安也没有像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和文殊院这样的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区,这对西安民俗艺术的发展也是没有助益的。所以总结三地民俗文化发展情况,程度由好到次,兰州、成都、西安三地呈现一个递减的状态。得出这样结论的依据是兰州有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这样大规模的纯粹的民俗文化展示区,并且免费对公众开放。成都也有文殊院这样的集中片区,相比这两地,西安在民俗文化发展方面确实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西安的关中民俗博物馆不免费对外开放,并且就我们了解它展示的民俗文化种类还有待提高。)

  三、西北、西南地区民俗文化传承面临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我们对于西北、西南地区包括西安、兰州、成都等地的民俗文化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今天,无论是传承百年的古老技艺还是各地特有的风貌习俗,它们的发展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或前景良好,或另辟蹊径,但是同样也存在着文化面临失传的情况,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其面临的问题,要想为民俗文化的发展开辟健康的环境,那么这些问题就不可回避。

  (一)民俗文化传承

  从民俗文化自身的传承上来看,优秀继承人的缺乏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许多民俗文化发展都面临着传承人流失或者缺乏的问题,中国蜀锦织造工艺大师、“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省级传承人贺斌先生就表示,从2005年起他一共招收了4批学徒,共20多个人,但是到现在只剩下6人,而年过半百的他更是这一辈中四川唯一一个能掌握蜀锦手工织造技艺全套工艺的人,学徒的大量流失,已经让蜀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饱受挑战,同样面临继承困境的民俗文化还包括兰州刻葫芦以及西安鼓乐等,与之相同的众多民俗文化由于工艺上的繁杂以及学习上耗时较长,导致了潜在以及现有传承人的大量流失,而该问题又关乎民俗文化发展的关键,所以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