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定西孤儿院纪事(定西孤儿院纪事是真的吗)

发布:网友分享 2023-12-18 13:37:30 阅读次数

  针对我前日发的一篇《没经历过饥饿者不足以谈人生》一文,很多朋友看了之后反应很激烈。有些不相信,说我夸大其词,或者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忽悠人。其中一个朋友说,本人在深圳曾经挨饿两三天。

  生活在现代的人相信都体验过挨饿的滋味,如出差,比如加班来不及吃饭,这种挨饿是可以有饭吃,但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不被允许,是一种暂时现象。而不是那种常年挨饿没有可吃的东西,人一直处在一种极度的恐慌和绝望之中。

  比如深圳那位朋友说暂时没找到工作几天吃不饱饭,我相信这种情况肯定存在,如果你能放下身段,找到餐馆老板说,我帮你洗碗、打扫卫生,你给我解决吃住,老板会不答应?起码不会饿肚子吧。

  三年困难时期,家里没有吃的,树叶、野菜都被挖光,都没有吃的,去讨饭都讨不到,有些就饿死在讨饭的路上。

  我在题目中强调经历,没有经历过很难想象出当时的情景。

  知青作家杨显惠写过两本最著名的小说《夹边沟纪事》和《定西孤儿院纪事》,那里面的事情,没经历过肯定很难想象出来。单说定西孤儿院中的孤儿,他们是怎么成为孤儿的?没经历过的能想象得出吗?

  没经历过长征的人会相信长征中饿的吃皮带吗?这件事我看到后真不相信,我曾经做过实验,把家中的旧皮带放锅里煮,怎么煮都是硬的,不能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这是出于宣传的需要,人为编造的。

  去年我到附近一个博物馆咨询一位亲历者,他说现在的皮带不能吃,经过脱硝处理了,以前的皮带没经过这道工序处理,可以煮软吃。我才明白,我其实当了一回孔夫子所说的“三季人”。

  读史书中可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饿殍遍地,贫穷到人相食,曹操《蒿里行》诗中说:“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人食人只是听说,没有见过,古文献多有记载,如:

  秦中吟十首

  之七.轻肥(唐·白居易)

  题注:一作江南旱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本人虽没经历过人相食,我还是选择相信史实,明白极度饥饿可使人变态到动物的境界。

  六十年代初,我去兰州爸爸处,那时我大约四五岁,本家族五爷爷送我去。在徐州火车站候车时五爷爷给我买了个白馒头,我坐在台阶上吃,过来一个讨饭的男孩,看起来十岁左右,从我手里夺过去就拼命往嘴里塞,五爷爷过去抢,他趴在地上双手抓住馒头往上吐唾沫,看到这种情形只好作罢。

  大人看到未成年的孩子饿的哭,没有办法就到集体地里面去偷。

  当时本村一个曹姓村民到集体地里偷了几个玉米,被大队民兵五花大绑吊在大队部房梁上打,吊了一天一夜,绳子捆得太紧,半夜都在嚎叫。

  三年最困难时期过去了,但农村还是穷,所有的农民就靠土地上的产出养活,没有商业,没有工业实体。地里的产出大部分交了公粮,剩余部分留下种子,按照人口和工分分配。绝大部分家庭分配的粮食吃不到一年,每年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国家有个救济政策,过不下去的家庭会得到一部分救济粮。

  还有一点可以弥补生活不足的就是每个家庭自留地的产出。自留地多以种菜为主。

  那时农村青壮年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参军,起码参军可以吃饱肚子,家里面是军属,还可以受到地方政府的照顾。

  还有一条非公开的、不被官方认可的出路就是去新疆兵团,那时新疆兵团招收青壮年务农,千里戈壁滩,茫茫边境线需要大量的青壮年。那时没有身份证,生产队、大队也不会给提供证明。只要有人介绍就行,一个人在兵团,可以陆续带去很多人。

  兵团虽是务农,但属于国家农工编制,发工资,每月供应粮食四十斤,足够吃。

  五十年代国家的政策失误,是造成农民贫困饥饿的主要原因。三年困难时期过后,中央调整了政策,才没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几十年来农村一直交公粮,剩下的自己吃,不准经商,不准办企业,极少有外出务工的机会,一纸户口把农民捆绑在在土地上,贫穷就一直伴随着农民和他们的子孙后代。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七八年才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现在部分边远的农村仍然贫困,这个贫困是个综合指标,只能说挨饿的人基本不存在了。用官方的话说,基本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但并没有解决人们的贫困问题。

  解放几十年了,解决贫困问题仍在努力探索之中。

  其路漫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