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雪龙”号载着第34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凯旋。在这次科考过程中,考察队不仅完成了罗斯海新站前期准备工作、中山站夏季科考等重点任务,在保护南极环境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围绕国际关注的海洋微塑料、人工放射性核素、重要水团与环流、海洋生态系统等热点问题,考察队在南极半岛海域、普里兹湾、戴维斯海、罗斯海等海域及沿“雪龙”号船航线开展了业务化调查,取得了重要调查成果并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戴维斯海首次检测出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目前,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3亿吨,其中,约有10%的塑料会进入海洋,这些塑料的化学性质稳定,难以降解,会在海里存在数百年以上。
第34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副书记、副领队夏立民告诉记者,开展海洋微塑料研究,查明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全面认识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污染现状,将有助于帮助人类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防控之道。“这也体现了我国负责人大国的形象,未来,我们会发出倡议,呼吁相关国家共同加强管理,共同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
据介绍,微塑料除了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外,还会附带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
此外,在新建站的北侧,每年都有近两万只企鹅筑巢繁殖,考察队在完成新建站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也开启了对这块企鹅繁殖地的科研调查工作。考察队的相关专家就这一区域阿德利企鹅的种群数量、繁殖行为以及历史分布动态等多项内容开展调查。
“目前南极有72个特别保护区和6个管理区。此前我国在南极格罗夫山设置了一个近200平米的自然保护区,用于保护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科研价值。”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副巡视员陈丹红表示。在南极的环境管理中,特别保护区和特别管理区的设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南极科学研究的水准,同时也凸显了该国履行南极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能力,对提升其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恩克斯堡岛上面,离我们新建站不远处有一个很大的企鹅聚居区,我们也计划设立保护区,对这些企鹅的栖息地做好保护工作。” 陈丹红说,“所有国家的考察队员,包括我国的考察队员,在该区域通过时,都必须遵守保护区域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