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美文集
  • 美文集
  • 名人名言
  •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读后感引议联结600字(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主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读后感引议联结600字(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主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发布:网友分享 2023-12-15 10:07:22 阅读次数

  于无声处听惊雷

  ——备课《最后一次讲演》有感

  无疑,在当时的中国,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篇演讲》如同平地一声雷,惊醒了无数民众,更加彻底地看清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这篇以生命铸就的演讲犹如喷发的火焰,炽烈、震撼。

  让我感到震惊的是,是什么促使了年届知天命的闻一多挺身而出,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了如此慷慨激昂、爱憎分明的演讲。

  闻一多向来是一位情感热烈却讲究理性克制的人。

  在现代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当年,为了给情感泛滥的新诗创作指明发展方向,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提出了“理智节制情感”的主张,提出了新诗格律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彼时的闻一多,带着对中国文学的热情,带着留学归来的赤子深情,他的本性又是激烈热情的,当内心的“火山”几欲冲决而出时,他却又自觉追求传统的情感克制,把过量的“火”压缩在凝定的形式中,在一“冲一“压”之间造就了诗作特有的“沉郁”风格。《死水》最能体现他对旧中国现实的强烈愤懑和渴望改变现实的迫切愿望。

  相对于其他作品,我们对闻一多最熟悉的一篇应该就是《七子之歌》了,这篇作品是作者早年留学美国时的经典代表,以澳门等当时沦落之地的视角和口吻,表达了回归祖国的强烈渴望。归国后的闻一多,潜心于学,闭门谢客,不喜交游,不管是在青岛大学还是在北京大学执教时皆是如此,甚至一度为了文学研究,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被人戏称“何不一下楼”主人,被称为“由西洋文学转向中国文学唯一成功者”,在诸多学术领域皆有成就……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在那样的一个场合,走出书斋,以生命发声,振聋发聩,震惊中华?甚至连毛泽东都称之为“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周恩来称赞“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

  我相信,正是因为内心饱含了对祖国命运的深情,饱含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才会让他不顾一切,挺身而出,哪怕是面对黑暗的现实,哪怕是冒着牺牲的风险。

  西南联大时期的闻一多,更加积极地关注国家时事,在共产党的影响下,他积极奔走,为国家民族民运大声疾呼,不仅是“诗人”“学者”更是一位“民主战士”。

  就在1946年的7月15日上午发表这样的演讲之后,下午,闻一多先生还马不停蹄地主持了《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在散会返家途中不幸遇害……

  其实,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不管是五四时期的闻一多,还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时期),抑或争取民主,反对内战时期。走进书斋时,他是学者,是教授,走出书斋时,便成了爱国志士,民主战士。可以说这样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而闻一多先生,恰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