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秋天,美国商界传奇人物李·艾柯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做演讲时说:“中国一只脚迈进了明天,一只脚还留在昨天。”他指的是行驶在北京长安街上的汽车,既有进口小轿车,也有一些老旧的国产车。
一个年轻的中国听众和艾柯卡要了一张签名照,并且记下了这句话。他感兴趣的不是汽车,而是改革中的中国企业。彼时的国企还在放权让利中求新生,远不能和国际知名公司相提并论。
20多年后,这个名叫宋志平的年轻人相继成为两家大型央企的领导者,并且将其带入世界500强之列。《财富》杂志中文版曾将他评为“年度中国商人”。此时的国企已经浴火重生,在世界经济体中拥有一席之地。
现在,他领导下的国企,正迎来一场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考验。恰如行进中的中国一样,从2013年起,国企掀起了一场新的改革浪潮,力图将国有企业推向更加市场化的道路。这意味着,未来的国企将向着“做强做优的世界一流企业”阵营迈进。
30多年市场化锤炼 中国国企破茧重生
201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大型纪录片——《国企备忘录》。宋志平专门留下了一张光盘作为纪念。后来,他每次看这个片子,看到重钢集团赵厂长讲述国企脱困的艰难往事时,都会情不自禁眼角湿润。里面讲到,重钢有位老职工因为交不起医药费,竟然带着汽油找赵厂长同归于尽,最后老职工死了,赵厂长也留下了一身的疤痕。
“我相信,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国企负责人,对赵厂长的心情和遭遇都感同身受。赵厂长身上的疤痕,不只是他一个人的疤痕,更是所有国企的疤痕,甚至是国家和民族的疤痕。它时刻提醒我们每个人,不能忘记国企曾经的艰难,全社会要共同思考国企走过的路,以及国企领导人当下应承担的责任。”宋志平说。
1979年,宋志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从车间技术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做到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双料董事长。他是中国国企改革的亲历者和亲为者。
在宋志平看来,过去30多年,中国的国企改革走过了3个阶段:1978年~1993年,围绕放权让利、转换经营机制进行改革,目的是搞活国企;1994年~2002年,推进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的是让传统国企公司化;2003年国资委成立至今,围绕完善国资监管体系的核心深化改革,目的是做大做强国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经过30多年的市场化锤炼,一批优秀的国企脱颖而出,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过,中国要走的路仍然很长,国企改革的任务仍然很重。
宋志平举了个细微的现象:即使在今天,很多人对“商人”的理解还停留于过去“买卖人”的概念,没有真正意识到商业、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有的企业家也会囿于“官本位”思想,对企业的使命和责任缺乏足够认识。这些都不利于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
“2014年年初,我被《财富》杂志中文版评为‘2013年度中国商人’,不少同事却对把我叫做‘商人’有点儿耿耿于怀呢。”宋志平说。
宋志平认为,相比之前,当下这一轮国企改革是更深层面、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改革——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源头出发,从发展国有经济的根子出发,解决好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国有资产的监管方式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完全市场化身份这三大核心任务,把改革的逻辑和问题彻底理顺。
“从我的切身体会来说,中国建材集团作为一家充分竞争领域里的企业,市场化机制是我们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如果企业的市场化机制不建立、不明确、不牢固,改革之路就无法走下去。所以,今天我们要加快国企发展,就必须走更加市场化的道路,引入更加市场化的机制。”他加重语气说。
新常态下 中国国企爬坡过坎再出发
2014年12月,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云集北京,参加国务院国资委一年一度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会上,“新常态”成为最热门的词儿。
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毅说,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也进入爬坡过坎的阶段,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大部分央企都面临产能过剩、产销衔接不畅的巨大压力,有的企业大幅度减利甚至亏损,个别企业陷入经营危机。
不过,张毅也表示,不少国有企业已经处在同世界先进企业相近的起跑线上,有的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完全有条件搭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快车。他要求国企负责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用新常态来审视和谋划未来的工作。
他还强调,对于国有企业来讲,适应新常态,关键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做好加减乘除。
加法是要立足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减法则是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力度,积极盘活存量,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乘法是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除法是要打造高回报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盈利业务和特色优势项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
参会的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颇感振奋。他认为,“这是从新的历史时期出发,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次重要会议,将对我国国资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李锦看来,适应新常态,除了力推国企改革,理顺政企关系外,强调“转方式调结构”也是正当其时。
央企适应新常态,必然“瘦身强体”,做好加减乘除,对低效无效、长期亏损、不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不良资产,实行“关停并转”,有些要脱胎换骨。“看来,很多央企负责人面对‘动其筋骨的大刀阔斧’要睡不着觉了。”他说。
事实上,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经济以及建筑其上的工业4.0对国企的冲击是巨大的。一些专家指出,随着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那些国有大型能源、资源企业的日子会很难过,不仅如此,科技的飞跃会使处于制造业低端的国企遭受打击,例如3D打印可能让大部分的成本优势丧失。
对此,张毅要求国企,尤其是央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