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李中梓的《内经知要》,因为是竖版的,囫囵吞枣后,觉得这写的是个啥,断章取义一样,还没有看原文过瘾呢。
当我读了内经原文几遍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内经知要》,发觉这个作者是厉害,就这一本薄书,万儿八千字的,还能一直流行下去,看架势喜欢的人会越来越多。
其实经常熟读《内经》的就知道,内经里一样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所以书很厚,但你看了内经,能提炼出自己想要的理论体系的,好像目前还没看到有哪些。
只是看到一个个的,会用内经里的某一句,某一段话来支撑自己的医疗实践认识。
而你看李中梓的《内经知要》,就明白,他就是能想看书人所想,能把你想要的送给你。
内经太过于复杂,他就把他理解的重要的告诉你,他理解的重要的,是真的重要,还是想当然 的重要呢。
因为他够厉害,所以他看到的重要的,自然也是公认的重要的。
这点你想推翻,哈哈,估计再再下辈子也不可能。
因为内经一直在。能人却不一定世代都有。
(一)
李中梓根据临证实践里的操作,从总则到细则都给你摆了出来。
而且,即便是你认识不到,现在认识不到重要性,他也给你罗列了出来。好东西,有一天,你定会明白。
这里我最想指出来的就是他在最后一章讲的病能。
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见,但也总会胆战心惊的癌症,就像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寥寥数语的脏结,其实不也是癌症么。
只不过因为不是常见态,所以他们的描述不多。如果他们知道现在得这种病的比比皆是,一定会详细的和我们论述一番。说一说,讲一讲,古人是如何的带癌延年,是如何的无知者无畏。
像现在当你去检查, 看到一个奇形怪状的肿物,块状的,不动的,一般你不等医生下结果,就会自动去认领,觉得这就是癌症。
其实呢,如果你从那个所谓的至暗时刻走出来,你就能发现自己有多么的没放过自己。
这个病你既然能得,那你为何没有底气让它能好呢。
就像很多人去医院看病,不都是健健康康的走进去,满怀期待的想着住几天院就好了,结果呢,你没想到你没能出来。
于是对于未知的癌症,更是充满了怕。
(二)
但李中梓写的这本书,之所以牛气,就是他把人和自然的前生今世都给你概括了一遍。
你能想别人所想,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你就能火。《内经知要》的李中梓就是如此。
从你的基础,你的仓库是否充足,从你的投胎是否先天富足,到你后天会得什么病,怎么得的,哪一种病是好治的,哪一种病是很难的,都写给了你,但最后不以为意的结果就是我们没有达到那种他所希望的理解,我们该病还是病,书该读还是读,我们该收藏还是会去买。
看了这本书,你会知道有了道生,就有了你或者底气十足,或者不咋地的先天。你库房里充盈当然好,但没有,也不会成为你夭折,成为你短命的关键一环。
因为你还要考虑阴阳。这个阴阳才是你这一生要把握的重点,即便再一地鸡毛,你只要做到二者间的平衡,你定会存活着。
就像癌症,就像有人听说自己身上得了一个肿块,立马吓得要死不能活的。你只要活得好好的,再是癌症,再是会动,会变的癌症;你,不是也在变,也在动吗,你是个大活人呢,怎么就被它这个死物吓着了。
它会变,你也在变啊,它能长出来,你难道就没想出办法让它消失,或者变回去?
如果你想不到这层,那只能说你没有掌握人和身体间的关卡。
而李中梓的《内经知要》就给出了一个人身心间的框架,你在这里能读到,并且他会告诉你细枝末节该如何处理。
关于你的身体构造,你会出现哪些方面的问题,你出现了这些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治疗,哪些才是你应该求助关注的重点。
有人说,这本书我也看了几遍,咋没有这样的领悟呢。
人本来就不一样,不是谁都具有读字体背后的功底。
在这本书里,他把最应该引起重视,最为费心力的章节,放到了最后。癌症这个词,现在听着很熟悉。在古代,在李中梓的书里,其实都已经给你写的明明白白了。
但你似乎看不到,看不出来,该往哪个方面去治疗。
他就把自己定位一个匠人,没有眼高手低,就是看到了这些具体的层面,于是他写出了这本书。
而一般的人呢,都是心怀远大志向的,看不上这些细微末节,但往往是这些具体的脏腑,决定了你是否能活得轻松,能活得长远。
而若轮到生病,往往是那些心怀国家,心系社会,而不太着眼自己生活的普罗大众,则往往会成为疾病的主角。
这是人生的戏剧性。
(三)
很多人看一本书,就是看了而已,而李中梓看一本书,则是写出了和这本书相媲美的书。
李中梓如果放到现代,估计他这本书将不会出版,这不也太投机取巧了,查重率也太高了,输入到计算机里都是重复引用,估计连个职称都评不上。
像他这种写法,用内经解释内经知要,用他经解释本经。似乎他自己都没有说多少一样,但即便是内容不多,且自己说的话没几句,但你看,就是有市场,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再次印刷。
人比人,够气人的,而且连八十四岁的薛生白都给他做序。
所谓的文人清高,但李中梓呢,对于求人这件事,看得很开,给名人看好了病,他只管把自己的书稿拿过去,让对方过目,得到认可后,对方的做序,对其今后的医学传承有很大的帮助,他不觉得求人有多么的低人一等。
再则,李中梓生活在长三角地区,生活富饶的地区,人的脑袋瓜就比较灵活,接触的商人多了,于是就是彼此间的互相成就了。
你说谁不喜欢认识一个医生呢,于是别人也愿意和他结交。他给别人医学上的建议,别人帮他出版书籍。
李中梓这一生,虽然相比较给他做序的薛生白来说,活得时间不长,但他身后事的规划做得很好,他的医学传承真的是代代相传,就如同他的《内经知要》总是市场需要加印一样。
关于传承,马元仪是李士材学说里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称得上是李士材的三传弟子。而尤在泾,是马元仪的弟子,所著《伤寒贯珠集》的江湖地位,真的是不差于他的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