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宋朝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有哪些(宋代写元宵节的词有哪些)

发布:网友分享 2023-12-19 14:55:48 阅读次数

  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元夕,有人称之为我国古代的“狂欢节”。它不像春节,更多的是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也不像清明、中秋,充满了相思怀念的哀愁。元宵节的欢乐更为纯粹,甚至带有迷狂的色彩。

  元宵节据说起源于西汉祭祀太一神活动,朱弁《曲洧旧闻》就记载:“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进入隋唐以后,这一民间性的节日逐渐提升到国家节日的高度,特别是唐中宗、睿宗、玄宗三朝,对元宵节情有独钟,《朝野佥载》就描述了当时的盛况:“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到了宋代,元宵节的狂欢意味达到鼎盛,从至尊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商大贾到走卒贩夫,无不沉浸其中,恣意游乐。而这些在宋词里得到了充分展现。据有学者统计,《全宋词》中节序词共计1400多首,元宵词位居首位,多达330首。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元宵节在当时的风靡。

  家家帘幕人归晚:恣肆的万众狂欢

  元宵节的狂欢,基本是万众参与,热情如火,皇帝也不例外。唐中宗为了享受观灯之乐,竟然微服出宫,混迹于百姓间,而且还把数千宫女也放出宫,结果竟有不少宫女借机逃跑。到了北宋,帝王参与的热情依旧不减,吴自牧《梦粱录·元宵》记载:“上御宣德楼观灯,有牌曰‘宣和与民同乐’。万姓观瞻,皆称万岁。”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记载更为详细:“至二鼓,上乘小辇幸宣德门观鳌山,擎辇者皆倒行以便观灯。金炉脑麝,如祥云,五色荧煌,炫转照耀天地。”皇帝不但登楼观灯,任百姓任意观瞻,而且还令黄门侍者在宣德楼上抛撒金钱,让百姓争抢。教坊使袁綯《撒金钱》就记录了这一场景:

  频瞻礼。喜升平、又逢元宵佳致。鳌山高耸翠。对端门、珠玑交制。似嫦娥降仙宫,乍临凡世。 恩露匀施,凭御栏、圣颜垂视。撒金钱,乱抛坠,万姓推抢没理会。告官里。这失仪、且与免罪。

  宋朝的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但在节日的狂欢之中,等级淡化了,规矩暂时让位于欢乐,在至高无上的皇帝面前也可以恣意争抢笑乐,这在平时是不可想象的。

  毛幵《水调歌头·上元郡集》:“春意满南国,花动雪明楼。千坊万井,此时灯火隘追游。十里寒星相照,一轮明月斜挂,缥缈映红球。共嬉不禁夜,光彩遍飞浮。”词中描绘了上元夜灯火辉煌、百姓嬉游的盛况。晁补之《上林春慢》: “帽落宫花,衣惹御香,凤辇晚来初过。鹤降诏飞,龙衔烛戏,端门万枝灯火。满城车马,对明月、有谁闲坐?任狂游,更许傍禁街,不扃金锁。”为了方便百姓出游,连城门都不锁了,这在《宋史》中得到了印证:“其夕,开旧城门达旦,纵士民欢。”无名氏的《鹧鸪天》,应作于靖康之难后,词中回忆当年上元盛况:“忆得当年全盛时,人情物态自熙熙。家家帘幕人归晚,处处楼台月上迟。”由此即可见民众参与的广泛性。

  华灯火树红相斗:极致的耳目之娱

  节日总是关联着特定的娱乐活动。元宵节的活动有观灯、游街、百戏表演等。灯火是元宵节独有的身份标志,两宋元宵词对此多有描绘。

  柳永《迎新春》:“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绛树,传说为仙宫中的树,这里显然是指装饰灯火的树。鳌山,也称“灯山”,人们用彩绸结成巨大的山形,上面悬挂大小、形制各异的彩灯,形状像巨鳌,故称“鳌山”。千门万户,华灯高举,鳌山耸立,箫鼓喧天,何等热闹!

  张先在《玉树后庭花》中也描绘了上元灯火的绮丽:“华灯火树红相斗。往来如昼。桥河水白天青,讶别生星斗。”灯火通明,亮如白昼;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各以竹竿出灯球于半空,远近高低,若飞星然。”竹竿挑灯,悬于半空,参差错落,远观如星斗璀璨,难怪词中说“讶别生星斗”,看来并非词人夸饰,而是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