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在《文史哲》创刊70周年纪念会暨“共和国人文学术历程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文史哲》杂志、《中华读书报》联合发布2019-2020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1.探寻民族文化基因,论证中华文明独特性成为时代课题
近两年,历史学和考古学走出“象牙塔”,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推重。考古学界对于中华文明早期遗存和历史遗迹的揭示,历史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和国家治理模式的论述,不仅成为近年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在诸多研究中,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独特性以及“中国道路”出场的历史必然性,成为聚焦的关键问题。
“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历史热和考古热的出现,呼应了向历史寻找答案的时代需求。通过追寻五千年历史,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论述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文化传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明轨迹,理解中国的道路选择,不仅是当前历史学和考古学必须面对的学术问题,更是必将承担的文化使命。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借助人文学科尤其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等研究力量,去探寻民族文化基因,论证中华文明独特性,或将揭开古史研究新时代的序幕。
2.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第二提琴手”的独特贡献得到新阐释
2020年11月28日是伟大思想家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对于恩格斯思想的研究遂成焦点。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贬低恩格斯的倾向,国内研究更注重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发展和传播中的独特贡献和重要作用。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接济马克思,使其获得科学探索的基本保障,更重要的是他还扮演着“第二提琴手”的角色,在马克思主义的建立、捍卫和发展方面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原创性贡献。
恩格斯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的传播和应用,必须以了解和把握各国的具体国情为条件的思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建构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将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之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改革实践提供了深刻启示;恩格斯关于“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的提醒,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和解”的思想,对于当代人类应对现代性带来的生存危机和挑战也提供了睿智与洞见。
3.纪念“五四”一百周年,古今中西关系平衡问题再度凸显
20世纪以来,在中国大地上交相激荡的马克思主义、全盘西化、回归传统三大思潮,都与五四运动有着直接的关联,其间的曲折、起伏和矛盾,也导致了百年来对“五四”的评价一直呈现众说纷纭甚至冲突对立的状况。是“五四”失之激进的反传统路向造成了中国意识的危机,还是根深蒂固的本土传统遗存导致中国现代化之路坎坷重重?上述分歧之根源,实在于观察者的视角究竟是基于“中西之别”还是“古今之变”。
2019年,各界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在对五四运动之广义、狭义进行辨析等知识探讨之外,学界更看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显学化、中国人文学术日趋“本土化”,以及中美贸易争端加剧等背景下,五四时代所提出的“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对待西方”问题,反而愈加显示出其尖锐性与根本性。在中国社会和文化艰难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如何对待“五四”的历史遗产,必然攸关当下及未来的思想动向乃至道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