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谣》作为一部本次参赛剧目,从金城兰州来到张掖,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整场演出以讲好革命故事、重温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为目的,着力刻画了童年的罗力立与父亲罗云鹏、母亲樊桂英、音乐人王洛宾、“大朋友”胡润宝等主要人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之际,观看这部剧目,的确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体验。
一是故事具有超强的感染力。一部感人的作品首先来自于故事本身。显然,这部作品做到了。“蚕豆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铁身体。牢房的力立夸大豆,世界上吃的数第一……”民族音乐家王洛宾在狱中写给“小狱友”罗力立的这首儿歌,随着剧情的深入,唤醒了那段久远却值得铭记的历史。剧中通过“小力立”在监狱的生活以及她身边的人和事,讲述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的英勇事迹。1940年6月初,中共甘肃工委遭到破坏,工委书记李铁轮、副书记罗云鹏、委员林亦青、工委秘书赵子明,以及罗云鹏的妻子、共产党员樊桂英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当时只有8个月大的罗俐丽,也随父母一起被关进牢房。6年后,罗云鹏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国民党特务由于缺乏樊桂英是共产党员的证据,便将她们母女二人释放。至此,罗俐丽已度过了长达6年多的监狱生活。在监狱期间,小俐丽时常从送饭口钻进关押年仅二十几岁留洋归来的胡润宝的号室找他玩。他教小俐丽认字,教她学会说第一句英语。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个“大朋友”与小俐丽的父亲同一天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在罗力立眼里,父亲罗云鹏是一个有信仰、有才华、有坚定意志的优秀共产党员。在特务面前,他铮铮铁骨;在儿女面前,他侠骨柔肠。在监狱里,父亲给小俐丽改名罗力立,希望她有力量地站起来,这也成为罗力立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被释放以后,母亲樊桂英和罗力立相依为命,重新投入党的怀抱。1957年,罗力立考入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一真实而惊心动魄的故事,震撼人心,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
二是表演艺术家高超的表演艺术性。这部由甘肃本土表演艺术家潘方、党海军、常川、李琳和优秀青年演员刘承宙,以及甘肃蒲公英儿童艺术剧团的孩子们联袂演出的剧目,看得许多观众潸然泪下。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罗力立由(郑云洁饰老年)父亲罗云鹏(刘承宙饰)临牺牲前的那一幕。罗云鹏从关押罗力立和母亲樊桂英(王琨饰)的牢房前经过,对罗力立说:“来,爸爸亲亲你。”“那是生离死别,我母亲眼泪花花的,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哭,我父亲对我母亲说,你好好带着孩子,将来有机会就去找共产党。”罗力立(郑云洁饰老年)声情并茂的表演把所有观众带到了当年那种在白色恐怖中仍坚定跟党走的豪迈场面。
特别是潘方饰的王洛宾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监狱放风时,王洛宾(潘方饰)在院子里跳舞,边唱边跳,还教罗力立唱歌、唱京戏,给她讲故事。潘方惟妙惟肖乐观向上的表演,感染着台下的每一位观众。
这一场红色儿童剧的演出让现场很多孩子都感动落泪,演员们饰演的各个角色深入人心。全剧充分运用戏剧冲突,更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剧中罗力立充满苦难的童年生活也让孩子们更加明白了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第三,这部作品作为儿童剧在很大程度彰显了童趣,在情节设置、台词表达上精益求精,特别是人物对白,更贴近孩子们的心智水平。剧情的感染力本身来自于故事本身却又超越了故事。
最后,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还是一部很好“教科书”。他以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把甘肃本土的红色经典故事用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在体悟红色经典的同时,感受现代艺术创作的魅力。深情呈现了罗力立在大砂沟监狱坚强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对当下的青少年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具有很好的警示意义。同时,让观众通过观看红色经典,接受了一次爱国洗礼,在心里播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引导当代儿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思考在和平的年代如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