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强盗的逻辑是什么(强盗逻辑是什么家庭类型)

发布:网友分享 2024-02-01 21:41:21 阅读次数

所谓强盗逻辑,就是破格获取。有“破格”,就必定有掠夺,有伤害。

因此,强盗逻辑的实质是,以利己为立足点,通过扭曲概念,或者偷换概念,或者变更评判机制,以达到顺理成章。

说白一点,就是,既然赋予“我”决策和评判的权力,那么,怎么个决策和评判,“我”说了算。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强盗逻辑是弱势文化呢?

一是这种逻辑的短暂性,只有当“我”有这个凌驾权力的时候,才可能被使用。

二是这种逻辑的荒谬性,被剥夺的一方,只要不是智力太过低下,都是能一眼洞穿的。

下面所说的三种强盗逻辑,实在是太过普遍,因此,也可见弱势文化无处不在。

个体的思维逻辑,最终,都是文化规训的结果。教育出问题,一定是教育者,一直处于某种被强悍的规训之中。

 

01

第一种:态度比事实重要。

态度是什么?

态度,就是一个人对外界人事的回应。这种回应,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友好的,也有抵触的。等等。

代表所谓“好”的那种回应,就被世人定义为,这个人态度很好。态度好了,就万事好商量。

这种逻辑摊开来讲,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第一、只要你态度好,那么,你就是友善的。友善的人,一般不会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因此,即使你干了什么不好的事,也是不小心,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放你一马,或者,至少给你通融。

第二、如果你态度不好,那么,你这人大概率修养不行。修养不好的人,能干什么好事呢。于是,通常情况下,态度不好的那个人,就被率先当成坏人,群起而攻之。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真的是吃了容易激动的亏。一激动,人家就觉得你态度不好,口气那么响,一听就是修养不行啊。

这就叫做重态度,不看事实。其背后看不见的那点东西就是:我们希望被友善对待,希望别人对我们是恭敬的,亲和的。

也就是说,一旦有人对自己的态度不好,就是不尊重自己。这或许就是自卑。

但是,友善和恭敬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君子藏器于身,如果自己没有那个“器”,别人就用不着去揣摩你的杀伤力了,也就不用考虑用什么态度了。

 

02

第二种:亲疏掩盖道理。

我们的文化,是控诉六亲不认的。一旦一个人六亲不认,就会遭遇众叛亲离。这当然与我们的宗族文化和孝文化紧密相关。

这种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形成利益捆绑,于是有了连坐这种东西,也有了联姻性质的分化。

正是因为这种“亲”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链,因此,“亲”文化变成了极其重要的文化。

很多时候,大家论亲疏论到把道理都丢了,其实也是能逻辑自洽。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有机会,不给亲近的人,给陌生人?

因此,论亲疏的本质是借助“亲”的情感底色,把利益链扩大。这背后,其实也是一种虚弱的文化底色。

因为又走入了“靠”的路子,因为亲近,觉得可靠,觉得可信。

说到底,做事论亲疏的人,仍然是世间的弱者。他们需要用这种“靠”,去维持自己所谓的强大。

 

03

第三种:动机碾压是非本身。

弱势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喜好论、主观论。

动机,这东西,有时候是连个体本身都是模糊的。但是,总有人在那里煞有其事的分析这人的动机,那人的动机。好像他们分析的动机,一旦逻辑自洽,那么,被分析的人的罪名也似乎就成立了似的。

然后,一旦动机成立,就能顺理成章地推演事情了。推着,推着,嗳,还真是那么回事。

因此,看动机的人,就是以自身的观察和分析为出发点,去推测他人的行为。这种逻辑的问题在于:

第一、你不是他,你的观点,只是你的观点。

第二、动机和是非之间的距离,是上帝与真理的距离。

因此,这种逻辑,说到底仍然是以上帝视角来批判人心,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洞穿真相的能力。

比如,一个人丢了宝贝,刚巧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一起经过。这个时候,几乎99%的人,会认为是那个穷人拿走了宝贝,因为穷人的动机成立。

 

04

弱势文化养成的源头,是基于一种试图抹去对抗性的需要。

越是弱势的文虎,其特征一定越是狭隘的、约束的、固定的、静态的。

就像儒家,原本是儒道不分家的,但是,后来却成了孔孟之道。这中间经过的误解,或者篡改,其实不过是为了把思考的范围收拢,把认知的范围固定起来。这里要讲的东西实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