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古代悼文今天有多少年(古文悼念词精粹七句)

发布:网友分享 2024-02-02 18:21:38 阅读次数

电影《不虚此行》中的主角闻善,在经历编剧工作低谷后,转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不同的普通人的相遇中,在文字写就的过程中,慰藉生者温暖,赋予逝者体面,重拾人生信念。这是悼词的力量,温柔深刻,愈人愈已,震撼人心!
 

悼词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代的作品中,就有了悼亡诗的影子,“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经》中的《葛生》一篇,被人们作为悼亡诗来解读,有“悼亡之祖”之称。

 

 

 

《左传·哀公十六年》:“旻天不吊,不慭(yìn)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写此诔辞,词哀情切,是现存最早的诔辞。
诔辞最早产生于西周初年,有“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的严格规定,可以看作是古代哀祭文的早期形式。

北宋拓唐孔子庙堂碑(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两汉之间,诔辞盛行,由辞赋派生的哀辞、吊文也相继出现,其体例一般为前有序言,后有韵文,与诔辞近似。哀辞早期多用于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如曹植为其长女金瓠所作《金瓠哀辞》。

 

金瓠出生仅一百九十天即夭折。爱女尚且在襁褓中,还不会说话便早早离去,曹植将此归咎于自己,认为是上天对自己罪过的惩罚,却牵连到无辜的孩子。死生之事难以预料,自己有朝一日也要随她而去。文辞虽短,字字凝重,字字哀情。

 

曹植词碑 | 图源:山东省齐文化博物馆

 

 

 


唐代古文运动兴起,散体形式的祭文时兴,韩愈《祭十二郎文》当属其中名篇。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感情深厚。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总以为是暂时分别,却突然听到他去世的噩耗。

 


全文用向死者倾诉的口吻,忆身世沉浮、感天意难测、哀侄子早夭,哀思与痛悼之情一气贯注,读来亦悲亦叹,不愧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说起祭侄名篇,绕不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攻陷常山,王承业拥兵不救,城破,颜杲卿父子先后遇害。
 

颜真卿《祭侄文稿》| 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颜季明的首骨携归,提笔作文,悲愤交加,遂成这一千古名篇。此文的文学和书法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情之所至,笔下挥洒的血泪、无限悲痛与思念,则更是动人。

 

 

 


宋是词的时代,而说起悼亡词,很多人脑海里应该都会浮现出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成亲,恩爱情深,只是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公元1075年,四十岁的苏轼出任密州知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到了离世十年的妻子,想起过往的岁月,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悼亡词。

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苏轼的词向来以豪放开朗著称,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细腻柔情的一面。梦里妻子仍如以前一样,对镜梳妆,两人对望间却止不住泪流满面,原来彼此已经隔了十年生死。词作不加修饰,将自己梦中所见、梦醒所想一一道来,词人的情感自然流露,朴素真切,柔肠百结。

 

 

 

元明清三代,哀祭文持续前人沿革的成果,散体和韵体皆有杰作。王守仁的《瘗旅文》、归有光的《祭外姑文》、袁枚的《祭妹文》等均以散体著称;徐渭的《祭少保胡公文》、黄宗羲的《张待轩先生哀辞》、汪中的《哀盐船文》等则是韵文中的佳作。
与其他为离去的亲人所写不同,
汪中的《哀盐船文》有一特定背景,其文章开头便做了交代:“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

 

汪中像 图源:《清代学者像传》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作者用大篇幅描述了盐船失火前后的整个过程,展现众人奋力求生、死于非命的情景,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死者家人“麦饭壶浆,临江呜咽”也让人感同身受,难掩悲意,不禁仰天而问:“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酷也邪?夫何为而至于此极哉!”字字凝血,句句含泪,哀伤之意尽表。
公元1770年的一场火,在两百多年的岁月中早已烟尘散尽,时人或许也很快“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但如今看到这篇文字,火焰彷佛又在眼前燃起,历历在目,作者寄于其中的哀愤悲切又跃然纸上。
这是饱含情感写下悼词的意义所在。
一篇篇悼言,或长或短,或百年或千年,其中真意不褪变。不论是自己感怀之作,还是悯他者之言,既是作者个人的感受,又包含人们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因此能够冲破时空的限制,千年万岁,真切如初,久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