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美文集

假如我是苏武你会怎么外交(假如我是苏武800字)

发布:网友分享 2024-05-06 21:48:33 阅读次数

提到苏武就会想到“苏武牧羊”的故事,提到张骞就会想到“出使西域”的壮举,两个人同为大汉使者,又都被匈奴人囚禁过多年,看上去两人身上似乎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仔细看来,两个人又有很大的不同。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去感受汉武雄风下的精彩故事,去认识持节不屈的爱国者和不辱使命的外交家:苏武和张骞。

苏武:持节不屈的爱国者。

苏武做官是因为父亲的缘故,苏武的父亲苏建曾经跟随卫青讨伐匈奴,因为立下了军功而被封为平陵侯。因为这个原因,苏武与他的兄长和弟弟才有了入仕的机会,做了郎中的官职,成为了皇帝身边的侍从官。在皇帝身边,就有了更多进身的机会。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汉书·苏武传》

后来苏武又做了栘中厩监,官阶不高,职责是管理皇宫中的马厩。提到这个职务,就让我想起了玉皇大帝给孙悟空的最早职务——弼马温,显然苏武并没有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因此并不得到汉武帝的重视和重用。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汉书·苏武传》

 
 
 
 

机会这个东西是需要自己去发现的,当让一方面你要有能够发现机会的慧眼,另外就是在机会出现的时候,能够抓住机会。苏武的机会终于出现了,这个机会是汉武帝安排的,他还是要给苏武机会,让他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次的目的是缓和大汉和匈奴人之间的关系,当时大汉和匈奴经常扣留相互的使者,因为名义上是使者,很多时候也扮演了间谍的角色,因此为了安全考虑,扣留对方的使者成为了常态,但是大多情况下只是扣而不杀。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汉书·苏武传》

匈奴人的新单于继位,为了缓和和匈奴和大汉之间的关系,稳固自己的统治,首先示弱大汉,称自己是大汉的女婿,表示出了友好的意向,并主动释放了扣押的大汉使者。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曾经见谁灭谁的汉武帝老了,也不想让战争继续下去,既然匈奴人有了和解的意图,那么就要抓住这次机会,为大汉带来修养生息的机会。汉武帝把出使匈奴这项任务,交给了苏武去完成,同时让他带去了大量的财物以表示大汉的诚意。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汉书·苏武传》

但苏武到了匈奴以后,发现匈奴人实际上并没有诚意,他们不过是用释放汉使,来骗取大汉的物资罢了,和汉武帝所想的汉匈和好大相径庭。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汉书·苏武传》

 
 
 
 

本来苏武回国复命,这次不算出彩的外交活动就算是结束了,但他却被卷进了匈奴的一次内乱之中。这次针对匈奴单于的计划事先苏武并不知情,当让这次行动更不是汉武帝的安排。行动失败了,到了这个时候,张胜才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苏武。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汉书·苏武传》

苏武对这件事的反应是:既然事情失败,必然牵连到我,我死的没有什么,但恐怕有辱没大汉的威仪。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汉书·苏武传》

 
 
 
 

对于苏武来讲,他并不畏惧死亡,国家荣誉在他眼里才是最重要的,个人的生命并不重要,因为他是个爱国者。因此,苏武试图选择自杀,但是被随行的人员所阻止,因而没有成功。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汉书·苏武传》

投降匈奴人的卫律作为审判者,站在了苏武的面前,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企图劝说苏武投靠匈奴。在苏武看来,这种行为对自己是一种侮辱,他不敢忍受,于是他用佩刀刺向自己又想自杀。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汉书·苏武传》

对于单于而言,杀死苏武很容易,但他为什么不杀呢?是敬佩苏武的为人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有所怀疑,为什么单于非要非要劝降他苏武,如今我才明白匈奴人在战争方面不能击败汉武帝,因此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赢得自信,但他低估了苏武的意志力。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汉书·苏武传》

 
 
 
 

李陵作为降将,是没有脸面去见苏武的,但是在单于的安排下,两个人还是有了见面的机会。李陵替自己辩解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希望苏武和自己做出同样的选择,但苏武不为所动。你李家世代为将,什么时候出了你这个贪生怕死之人?我苏武尽管没有什么能力,但可以持节不屈,做大汉的不屈之臣!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汉书·苏武传》

 
 
 
 

李陵自惭形秽,默默的离开,不在和苏武见面,叛国者就算找什么理由和借口,都无法为自己脱罪,与其说老母是死于汉武帝之手,倒不如说是死于李陵的背叛。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汉书·苏武传》

到了汉昭帝时,苏武终于回到了大汉,在临行前李陵送行,分别前李陵为苏武做了最好的总结。

坚持是件容易说不容易做的事,苏武却可以持节不屈,在匈奴多年而不辱没国威,他没有李陵的射术,但却有一颗不可摧毁的爱国之心,但凭这一点就足以载入史册而不朽。

张骞: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张骞是我国古代对外交流沟通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因此开始对匈奴发动攻势,为了联络西域各国,相约共击匈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汉武帝时期,大汉国力强盛,因此对于匈奴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但进攻也要讲究策略和时机,为了联络被匈奴人压迫的月氏一起对抗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寻求盟友。但到西域去要经过匈奴人的领地,因此这件事十分凶险。出使的人不仅要有勇还要有谋,否则难以完成使命。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征,经过选拔和考核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共同对付匈奴人。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汉书·张骞传》

张骞出师不利,在途径匈奴的时候被匈奴人抓住了,并把他带到了匈奴单于面前。单于当然知道张骞去联络月氏的目的,但他并没有杀死张骞,而是把他扣留了十余年。在这期间,张骞在匈奴娶妻生子,但是却一直没有投降匈奴,也做到了持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汉书·张骞传》

 
 
 
 

张骞总算找到机会,逃离了匈奴,向西走了十几天后到达了大宛。大宛早就听说大汉的富饶和强大,因此,十分希望和大汉建立联系,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对待张骞的态度很好,派人护送张骞到达了月氏。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汉书·张骞传》

到了月氏之后,张骞发现月氏人并没有向匈奴人复仇的心思,他们在被自己统治的大夏土地上过得很舒服,安乐而少志。张骞在月氏待了很久,也没摸清月氏的真实意图,只好返回大汉。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书·张骞传》

 
 
 
 

但这次张骞又被匈奴人抓住了,过了几年趁着单于死了,匈奴内部混乱的机会,张骞带着妻子和随从回到了大汉。第一次出使没有达成最初的目的,但是也有意外收获:除了月氏之外,西域还有很多对大汉心存仰慕的话国家,去如康居、大宛、大夏等,这为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张骞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是有其原因的,当初和张骞一起出使西域的有百余人,最后回到大汉的只有两个。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汉书·张骞传》

张骞这个人性格方面坚强而有毅力,度量宽大,这让他不会轻言放弃,对人讲信用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因此蛮人很喜爱他。他的好搭档堂邑甘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处境窘迫的时候就射捕禽兽来供给食用。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汉书·张骞传》

 
 
 
 

张骞封侯是因为他随同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立下了战功,由于他对匈奴的地理环境很熟悉,因此为汉军进攻匈奴带来了便利。但后来由于和李广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汇合,导致被匈奴击败,因此被免去了侯爵之位。这个时候正是霍去病的巅峰时刻,张骞和李广一样落寞,他虽然被贬为庶人,但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汉书·张骞传》

借着汉武帝询问大夏国的机会,张骞向汉武帝阐述了通使西域,对于大汉建立在西域各国的影响力的重要性。汉武帝于是命张骞为使,再次出使西域各国。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汉书·张骞传》

张骞这次出使很顺利,因为匈奴人已经被霍去病驱逐到了漠北,张骞还派遣了很多副使到周边的国家去,进一步扩大了大汉在西域各国中的影响力。

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汉书·张骞传》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获得了巨大成功,尽管他回国后不久就去世了,但作为他派遣的副使都带着所到访的国家的使者一起来到了大汉,至此,大汉和西域各国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这和张骞这位伟大的外交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张骞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了大汉和西域各国通使的愿望,实现了大汉扬国威于四海的目的,让世界认识到了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的存在,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极大的促进了中西方的经理文化交流,因此说张骞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生为国人,是我等之幸。苏武、张骞等先人的事迹,让我们为能够生长于这块沃土而庆幸,我们有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伟大的人民,拥有不朽的文化,不朽的精神,并建立了不朽的文明。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