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故都的秋教案中职(故都的秋教案教材分析)

发布:网友分享 2024-05-30 23:32:53 阅读次数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诵读文章,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审美感受;

2.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文章中“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对自然风物的赞美之情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文章中“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对自然风物的赞美之情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谈话法进行导入。对话学生:“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会想到什么呢?(萧条的街道、丰收的麦田、满山的红叶……)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得出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接着引出所学新课:一起就来看看大文豪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请用文章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清、静、悲凉。(原文: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对故都之秋的感受的?

明确:通过对北平之秋的一些景物描写来表达感受。具体景物有:一椽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

(三)深入研读,合作交流。

1.通过PPT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故都秋景的?

明确:

观秋色:一椽破屋、碧绿的天色、日光、牵牛花与秋草、秋枣——视觉

听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残鸣、秋雨声、人声——听觉

品秋味:脚踏槐树落蕊、品味秋雨、感受秋风——触觉

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1)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描写秋景,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秋景图,使原本抽象的景象更加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富有真实感。

(2)作者所描绘的秋景富有主观色彩,字里行间中充满着悲凉的感情色彩,体现了“悲情”与“凄清秋景”的自然融合,从而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再次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是“悲秋”还是“颂秋”?

明确:学生阅读后,PPT展示作者情况及文章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明白郁达夫在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情况下,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对故都自然风物的赞美、眷恋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生阅读《江南的冬景》,体会文章的感情主旨及描写说法。

明确:本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写了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散步图。作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雾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2.小结: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对本课进行总结。

3.作业:(1)摘抄文章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与同学分享。(2)写一写你家乡的四季变化。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生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读,体会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审美感受,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