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初一历史优秀教案(初一历史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发布:网友分享 2024-06-05 22:25:45 阅读次数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学派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上面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样的评价?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新课讲授

1.图片展示:老子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著作中?

3.教师补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图片展示:孔子像

 

2.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是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二是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贴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三是要求实行德政,反对苛政,主张爱护百姓,并以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3.孔子的教育成就:

一是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二是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三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等。

4.对后世的影响:(1)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百家争鸣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兵家等。

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等。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荀子

《荀子》

实行“礼治”

墨家

墨翟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能之人治国;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道家

庄周

(庄子)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3.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发扬光大,对于糟粕部分我们应该予以抛弃。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易中天的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组建小组,通过讨论,完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思想观点的归纳,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课的内容较多,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是比较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