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语文》是2022年我读的第二本教育专著,该书作者是我国当代全国语文教育专家、原北京八十中一线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先生。该书是宁老几十年来对语文教学经历反复思考、修正、补充、更新的最新认识,还有经精心设计、多次实践、不断优化、行之有年的教学措施。虽然宁老1996年已经退休,但是通览全书后,我并没有感觉到宁老的教育思想时过境迁,反而是觉得有先见之明,倍感敬佩与惭愧。
敬佩于宁老对语文人生的追求。
宁老经历了我们所没有经历的磨难,保送北师大不成,靠实力入学;刚入职时没有条件外出学习,就向身边的同事借书学习;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仍然没有放弃奋斗和理想;再如领导是否支持,同事是否理解,家务是否繁重,钱款是否拮据,知识是否够用,资料是否齐备,时间是否充裕,身体是否适应等等。这些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给宁老的探索与追求造成困扰。但面对这些可能遇到的困难,宁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怨天尤人,不停滞后退,而是理性处理,有勇气、有耐心排除困难和干扰,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人生终获成功。宁老先后获得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语文教育专家、全国劳动模范等系列殊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更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上探索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方法策略,外出培训指导教师成长,著书立作总结经验,可谓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宁老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精神。
知难而上的精神。明知难度很大的事情,还非要去做不可,而且还必须要做好。20世纪80年代后期,宁老通过教学实践意识到,单纯地从语言文字人手去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是不行的,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怎么去培养呢?尤其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当时,既没有实用的资料可供学习或参考,也没有这方面的成功人士和实践经验可供借鉴,确实难度不小。明知这是个难题,但他没有退却,而是坚定不移地非攻破这个难关不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努力,宁老终于摸索出了怎样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怎样指导学生的思维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百折不挠的精神。宁老在书中回忆说:“我就是在妻子重病卧床,子女尚且幼小,既要请医求药,又要料理家务的情况下,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课题研究的。”平时我们都感叹工作的繁琐,生活的繁忙,没有时间学习,更没有时间研究,但是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这样那样的大事小情,最关键的还是看自己有没有决心,有没有毅力去实践。
敢为人先的精神。宁老敢于走在他人的前面,做他人没有做到的事,或他人从未做过的事。也就是说,他人想到了,但没能做到的事,自己要做到;他人想不到的事,自己要想到,而且还要做到。
精益求精的精神。探索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理想的成果,此时仍不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目标进一步迈进,精益求精,那么就不会半途而废,而会使脚下的教育科研之路越走越宽广。
敬佩于宁老对语文教育的探索。
凭借教材,教读教写。要搞好语文教学,必先明确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简言之就是∶教读,教写。怎样达到教读、教写的教学目的呢?那就是凭借教材。几十年来使用的语文教材,一直采用的是文选式语文课本。文选或语文课本的作用,1950 年新中国第一套语文课本出版时,在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有明确的说明,即“语文课本的作用,在使学生阅读各种文章的范例”。这就是说,课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是语文教学的手段。教师要通过课本中编选的各种文章的范例,教给学生怎样阅读这些文章;教给学生怎样学习这些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也就是说,教师不是去教课文,而是用课文去教——教读,教写。
时至今日,我们仍有许多老师对现行的语文课本有一种误解,值得注意。有人误以为,讲授课本就是自己的教学任务,于是,课本选了什么课文,就要全面透彻地教这些课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就要深入细致地解读这些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走偏,就不是纯正的语文课了。试想,课文选自《史记》,如果深入讲解其内容,就可能教成历史课;课文是科普读物,如果深入讲解其内容,就可能教成科学课。这样就有失偏颇了。这种误解的产生,一是由于忽视了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之间的关系。目的是要得到的结果,就是所担任的工作。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工作。二是因为忽略了语文课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是语文教学的手段。所以误认为讲授课本就是语文教师的任务。
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语文课本的作用,从而正确地使用语文课本至关重要。怎样正确使用语文课本呢?既然语文课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是语文教学的手段,所以就不能被动地去教课文,不能所有课文一律从内容到形式面面俱到地精读细讲;而要主动地去教,让课文为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服务。即不论写什么内容的课文,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怎样读懂这样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怎样写这样作品的写作方法。
参与过程,就有收获。学习是个渐进的过程。知识、能力和素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浅而深,都是在逐步完善的。只要参与到过程之中,就要开动脑筋研究问题。这样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知识和能力就会在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哪怕是做错了,也会从中吸取教训,取得反面的经验。参与过程和不参与过程,其得失是显而易见的。既然过程比结果重要,那么在做教学时,就要注重过程,就要把精力用于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去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思维的指导。试想如果思维不敏捷,不广阔,不深刻,不周密,能够准确而深刻地解读课文吗?写作也是如此。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学生作文写不好,主要不是语言表达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时候,都要把重点放在思维指导上,也就是要教给学生思考什么和怎么思考。
传授方法,揭示规律。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途径。方法可使人沿着正确的途径认识事物和做好事情。掌握方法,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不掌握方法,做起事来就会困难重重。就语文学习而言,不掌握阅读的方法,就难以确切、全面、深刻地解读作品;不掌握写作的方法,就难以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不掌握思维的方法、就难以快捷、深刻、周密地认识事物和做好事情;不掌握记忆的方法,就难以省时、省力、牢固地记忆知识。可见,在进行教学时,注意向学生传授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传授方法,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向学生传授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质联系并发展趋势。规律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合乎规律的情况就必然出现。因此,教给学生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就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这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掌握多种设计思路,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为了给学生提供阅读各种文章的范例,语文课本的选材是非常广泛的,于是就形成了内容不同,体裁各异,写法有别,丰富多彩的格局。进行教学时,要根据每篇课文不同于其他课文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不同的课文需要不同的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掌握多种多样的设计思路。宁老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七根火柴》、《我的叔叔于勒》、《皇帝的新装》等,尤其是《中国石拱桥》,宁老根据时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学情的变化,开发了四个不同的教学版本,真是难能可贵。
减轻负担,提高效率。早在20世纪 80年代前期,宁老就认为靠加班加点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不是好办法,而轻负担、高质量才是高明的办法。于是宁老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观点,这与我们今天推行的“双减”又是何等的吻合。宁老课前不安排学生预习,课后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在每周减少一个课时的情况下,不做无效教学活动,采取教规律、授方法、养习惯等教学措施,用两年时间教完了初中三年的六册课本,经市、区教研部门检测学生成绩优秀。
惭愧的是我没有宁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精神,没有宁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顽强意志,更没有宁老立根原在破岩中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但我想读了此书,还是该有所思,有所动……我读这本书,是2022年春节假期在街上摆菜摊卖菜空余时间读完的,每读到有感触处,我便折叠起来,供二次品读学习。我想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并做到把已经懂得的科学理念自觉地运用于教学实践。经过不断地研究探索、改进提高,就算不成名不成家,也至少会不断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