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王朝开始,便提倡“以孝治天下”,孝开始走上政治舞台。特别是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正统思想,孝也成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概念,成为了中国封建家长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开始直接服从于“父为子纲” 、间接服务于“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规范,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两汉时代,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表明了朝廷的政治追求和对“孝”的尊崇。提倡孝道,褒奖孝悌,是汉以孝治天下最明显的标志之一。但泱泱大汉却发生了一件奇葩事情---父亲为求富贵,不得不拿磕头称臣来换。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赵武灵王自封主父称号不计其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但这不过是有太上皇称号的开始),也就是刘邦他爹刘老太公在儿子当皇帝后就被接到长安享福去了,刘邦怕亲爹年老想家,便把老家沛县的父老乡亲接到长安常住,虽说是孝顺之举,但也是后话。据说刘老太公的太上皇称号还是给儿子磕头称臣后才换来的。
刘邦嘛,都说是市井小儿,靠投机取巧才得天下,当皇帝之前,父亲并不喜欢他,刘邦弟兄四个,大哥刘伯,二兄刘仲,小弟刘交,刘邦排行老三,另外还有个姐姐。家里就数他难管教,整天价不拿锄头不摸锨,游手好闲,吃酒打架。刘老太公早年说:我上辈子做了什么孽,养下刘季(刘邦的别名)这么个坏种种。转眼之间儿子当了皇帝,心里也是满心欢喜。可刘邦却不是司马迁说的 “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史记·高祖本纪》),当了皇帝后,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封了他的妻子吕后为皇后,封了他的儿子刘盈为皇太子,追封了他的母亲为昭灵夫人,就是没封他的老爹,不封他爹也就算了,儿子分家了嘛,但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的正月,也就是刘邦做皇帝两年整三年头的时候,他又封了哥哥刘喜为代王,封弟弟刘交为楚王,封长子刘肥为齐王,有没有给老爹一个封号。刘老太公当然急红了眼,但是又不好明问。
后来还是身边的仆人指出问题,说您虽然是皇上的父亲,但皇上是一国之君,谁见到皇上都要行礼,不然就影响了皇帝的威严,如今您反而要皇上对您五天请一次安,磕头行礼,自然不得皇上欢心;刘太公听后大吃一惊,等刘邦再次来拜见他的时候,早早在门口等候,做出拜见皇帝的礼仪,刘邦假装吓坏了,赶忙扶起父亲,父亲却说你贵为天子,不能因为我而乱了套,刘邦非常受用,当即重赏太公家仆并尊父亲为太上皇。《汉书·高帝纪》是这样描述的:上归栎阳,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上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赐黄金五百斤。夏五月丙午,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刘太公虽贵为太上皇,却难免让人觉得是磕头称臣换来的,也正应了“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