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学施教,弟子三千,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理念,大都流传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今年的中秋节,刚好遇上教师节。
让我们重温孔子10句话,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
1
有教无类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只要你带上一点薄礼来拜师,我从来没有不教的。”
在孔子的时代,束修就是绑在一起的两条干肉。
作为礼品献给老师,以示拜师的诚意,也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
人的才智有高低,出身有贵贱,可教育是公平的。
孔子广招门徒,从来不看天资、门第。
只要一心向学,都可以到他门下接受教育。
孔子的弟子中,有家累千金的富商子贡;也有每餐只能吃白饭、喝凉水的颜回。
颜回、子贡都很聪明,学习能力很强;而子羔、曾参这样的学生基础却很差。
经过孔子的教育,最终也都成为“高材生”。
2
立德为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一个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师长。
言而有信,待人友善,亲近善人。
等以上这些都做到了,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再来学习文化知识。
做学问之前,先学会做人,人品才是根基。
一个人能力再强,人品不好也是没用的。
地基一旦打歪了,房子迟早都会塌。
3
为己而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学给别人看的。
世界在不断变化中,身边的人有聚有散,财富有进有出。
唯有学到的知识,永远是你自己的,谁来了也抢不走。
学习不是表演,结果不会骗人。
4
寓教于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有学识的人,不如主动求学的人;主动求学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他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底层的学生被动学习;中层的学生主动学习,顶层的学生快乐学习。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仅靠强迫维持学习,会白白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
5
举一反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在教学时,总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想半天还想不通,然后才去启发他们;
想通了却不会表达,再进一步去引导他们。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工作只是“领进门”,不能包办代替。
一味给学生灌输答案,吃惯了现成饭,只会让学生变得懒惰;
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6
因材施教
子游问孝,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人和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请教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最难。”
同一个问题,面对不同的学生,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子游有能力赡养父母,态度却不够敬重;
子夏为人正直,但性格冷淡,面对父母不够和颜悦色。
孔子针对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和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长足的发展。
7
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经常反思自己: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再好的老师,也会为学生发愁。
哪怕是孔子,教学时也会遇到学生逃课,甚至大白天打瞌睡的。
《论语》中记载“宰予昼寝”,孔子也为此发过脾气,大骂“朽木不可雕也”。
回过头来,还是忍住脾气,孜孜不倦地教导每一个学生。
8
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有的知识,从而得到全新的理解与体会。
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千里迢迢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
活到老学到老,人们佩服孔子的学问,更敬重他的品行。
9
循循善诱
《论语》记载:“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颜回评价孔子说:“老师善于一步步地引导我们,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们的言行,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孔子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知识上尽量广博,看问题就不会狭隘;
行为上尽量约束,做事情就不会冲动。
前者是教书,后者是育人。
10
师生情深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临终前,子贡想要去探望老师。
孔子听说后,拄着拐杖,徘徊在门口等他。
一见子贡,孔子就长叹一声:“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
孔子逝世后,门下弟子服丧三年,才各自离去。
子贡更是守丧六年,寄托对恩师的怀念,可见师生情谊之深!
儒风君说:
人在读书时,能遇上一位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