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找乐子的找如何理解(找乐子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分享 2023-12-13 10:35:45 阅读次数

  找乐子,是我国京津地区的一个方言。从浅显处说,找乐子是指寻找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作为生活的“调味品”,愉悦感官,消遣时日。往深层次讲,找乐子则是指从健康有益的取乐方式中陶情怡志,吸取精神营养和政治营养。

  唐代白居易有诗曰:

  “随富随贫且欢乐,

  不开口笑是痴人。”

  希冀和寻求快乐,是世人共同的心理常态。

  近些年来,国人在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情况下,追求精神享受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娱乐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找乐子这个词也成为发烫的热词。在网络界,围观起哄者被称为“乐子人”,还出现了名为《找乐子》《寻乐》《找乐助手》的软件,至于供取乐使用的其他APP更是数不胜数。

  找乐子,虽是人们惯常的心愿,但是在一定的特殊环境和情势下,人们找乐子的愿望显得更强烈,心情也更急切。一般说来,当天灾人祸降临时,当钱财、事业失损时,当人际关系受挫时,无聊、苦闷和烦躁等心绪极易涌上心头,更想通过找乐子来排解不良情绪的袭扰。比较现实的是,三年多来,人们在遭受新冠病毒肆虐,多次居家“静默”的煎熬日子里,发掘并“创造”了不少自作其乐的门道,借以消遣时日,尝试到了闷中取乐、苦中作乐的别样滋味。

  对于快乐的实质,古今中外哲人名士普遍认同的是,快乐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乐由心造”;快乐联结着人性与德性,“乐由品定”。快乐的品位有文野高下之分,寻求快乐的方式也有正误之别。

  因此,找乐子要善鉴别,慎选择,力求乐合正理,乐循公德,健身又修心益志,乐己又乐人乐众。

  (一)秉持童心,从发掘寻常生活“小确幸”中寻清欢

  何谓童心及童趣?

  明代李贽《童心说》的定义是:“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的主要表现为纯真无邪,乐观无忧,对事物饶有兴趣,充满奇思妙想,且喜欢寻根究底。

  老北京人多谙熟童趣之道,他们从说书、杂耍、唱二簧,到养鸟、遛狗、放风筝、斗蟋蟀等,样样玩得如醉如痴。《茶馆》里的常四爷有句非常有代表性的话:“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老北京人乐子的突出特点:“所欲不奢,所费不靡,应时当令,因陋就简”。这些乐子极具平民化,也极易普及化,怪不得能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景观。

  在我国文坛史上,在我们周围,总有一些人被誉为“老顽童”、“不老翁”。他们人老心不老,年长而兴致不减,活得潇洒快活,有滋有味。他们出自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毫不夸张地说,在他们的眼里,万事万物钻研进去都可以找出乐子来。这正是以爱心育童心,以童趣养童心。平中能见奇,凡事能寻乐,在抬头可见的寻常物件中,在单调枯燥的平凡生活中,善于发掘有意义有滋味的“小确幸”,借以消愁舒心养志。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画家、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老人家的童心很重,常醉心于儿童的游戏和生活中。小孩偷枣、搭积木,抓蝴蝶、放风筝等司空见惯的儿童生活场景,经过他的细腻观察和精心创作,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纯朴童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他的漫画之中。他还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道出了年老而童心不泯的真谛: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愿你保有稚子之心,存有稚子之念,享有稚子之乐,面有稚子之笑容。

  再说著名作家、翻译家林语堂,他的文章虽缺乏主流文学的批判性,却开创了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幽默散文的先河。他说:“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他用半雅半俗、亦庄亦谐的笔触,将酌酒与品茶、食物与药物、种树与养花、住房与装饰,衣着与打扮等生活小物小事,写得生动诙谐,充满情趣,不愧为社会赠予他“幽默大师”的称号。

  “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儿竹马嬉。”谁曾想,八百多年前宋代诗人陆游这一诗句描述的情景,如今会在现实生活中重现。人们在遭受新冠病毒侵袭宅家苦熬的日子里,童趣再起,重拾“儿戏”,男女老少齐上阵,跳蹦扭摆,说学逗唱,嬉笑玩闹,锅碗瓢盆勺子当乐器,萝卜茄子黄瓜作道具,玩闹得如醉如痴,不亦乐乎。童心未泯,所遇皆甜。这种种有益无害的小玩闹,“穷开心”,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和消解了烦闷无聊情绪,使人们普遍尝到了久违的清欢滋味。

  (二)涵养雅趣,从文学文艺中品美韵

  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文学文艺项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

  对于琴棋书画,有人这样说“琴中有情韵,棋中有天地,书中有乾坤,画中有诗意。”四者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艺术是人类生存状态的高度浓缩,是生命真谛的特殊显现。包括琴棋书画等文雅的艺术形式,都与人生的快乐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外学者早就对文艺有“快乐的美学”之称。人们在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概括而创作文艺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而且可以享受优雅的乐趣,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能延年益寿。

  因此,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特别是文人墨客,大都有偏爱琴棋书画之类的雅趣嗜好,有的甚至以此为终生的事业。

  当然,世间最高雅的嗜趣,当属读书。有关赞美读书妙用的诗句,古诗里可谓比比皆是,又贴贴切切,根本用不着笔者修饰,选有代表性的诗句直接予以转述。读书可自得其乐:“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欧阳修),“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读书能长识益智:“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读书能养心修德:“立信以入学为先,入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古今中外许多有学问且有作为的人,莫不嗜书如命,长久坚持以书为友,以书为师,又以读书为乐。

  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毛泽东主席是酷爱读书学习的典范,可称“同书作伴,同书共寝”。他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据有关资料显示,《毛泽东选集》中使用的引文、典故和成语,来自近一百二十部古籍,其中引用十条以上的多达十种,还用了近五十位古代人物的诗文。所有这些,大多是信手拈来。毛主席不仅学贯中西,通古博今,更可贵的是将书本知识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于指导革命和建设。周恩来总理曾感慨地说:“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话说回来,文雅的嗜好,固然可以为无聊的生活增添趣味。但文雅嗜好仍有优劣之别。同样的文学文艺形式下,可以演绎出健康之声或靡靡之音,醒世名著或误人之作。这就需要提高鉴别和选择香花与毒草的能力,既注重运用艺术形式充实生活,愉悦感官,更要通过艺术修养培育高尚的情操和豁达的气度。

  (三)正观修德,从爱心善举中享共乐

  找乐子,绝非单纯刺激感官那样简单。快乐,分为有无道德意蕴两种类型。凡是带有道德意蕴的快乐,均由思想支配情感而产生,并由道德品质决定着快乐的性质和方向,区分为积极快乐与消极快乐。世界几位著名的哲学大师早就指出“道德是快乐的根本,人无道德,则丧心病狂至恶”,“快乐是德性的表征”,“正确的快乐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只有讲道德,讲文明,讲理性,高处着眼,实处着手,才能真正使愉悦由感官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由消极方向扭转到积极方向,最终获得正确和高尚的快乐心和幸福感。

  要讲宽容和善之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庄子)

  按说,人生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人与人相互尊重,宽和相待,无形中会平添几分乐趣。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市场经济后,人际关系的唯利倾向加剧,切防唯利是交,唯势是交。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进一步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更须恪守网德,循规守矩,以礼相待,据理相辩,切防动不动在网络平台上带节奏,拨弄是非,挥键(剑)伤人。

  要讲知足知止之乐——“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况周颐)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难填鬼见愁。私欲是痛苦的根源,贪心是自囚的樊篱。一个人要获得快乐,不是增加财物,而是降低欲望。无数反面教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人心不足,紧随其后的定是心怀不轨,行必不法。心负着名权利禄的沉重包袱,就会心力交瘁,毫无快意,永无宁日。知足知止,可以长久。贪婪者常忧,知足者常乐。抛弃了名缰利锁的纠缠,如同自囚中获释,自然会神清气爽,别有洞天。

  要讲尽职尽责之乐——“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梁启超)

  爱因斯坦这样诠释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对工作极端的热忱,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敢于担当,励精图治,这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履职尽责,需要费心费力,难免吃苦受累,有时还免不了吃亏受气,但快乐正蕴涵在其中。饱受负责任的苦处和难处,更能饱尝尽责任的乐趣。

  要讲利他助人之乐——“予人为乐,与己而乐”(韩愈)

  坚持利他之乐和助人之乐,就是要从公心和爱心出发,“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乐于奉献,乐于助人,尽力帮助他人排忧解难,愁脸变笑颜;尽力做些对社会有益的善事,使大众的生活增添舒心惬意。“与人为乐,与己为乐。”福往福至,乐出乐返,一个人能给予他人快乐,自己也会自得其乐,而且要比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更快乐。

  群乐,共乐,远比独乐更有乐趣美境。作为公职人员特别是共产党员,都应具备“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