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 美文集
  • 名人名言
  • 同上新中国史思政大课观后感(同上新中国史思政大课观后感1000字)

同上新中国史思政大课观后感(同上新中国史思政大课观后感1000字)

发布:网友分享 2023-12-15 17:17:49 阅读次数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自觉性的重要内容。笔者近读《新中国史》,写下一个感悟。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70年的建设,我国已从一个“一穷二白”、国民经济虚弱的国家,建设成经济实力世界第二、国民经济体系健全的、走向强国征途的国家。这里有几代领袖领导人民奋斗的历程。《新中国史》告诉我们,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毛泽东治国理政的浓重一笔。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留下一副烂摊子,怎么干,没有经验,只能“照抄苏联”,以后,“苏联老大哥”派来了专家,开始筹建156个重大工程项目。一个阶段,苏联专家在建设中常常发出“指令性”要求,超出中国国情,弄得中国同志“蛮纠结”,左右为难。就如热播电视剧《特赦1959》中北京电灯厂建设中的那一幕,那位“苏联大姐”的系统计划难以实施,使得厂长去求教北京“功德林”学员叶立三。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这段建设过程中这样说,“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见,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使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获得改造和发展的技术装备,从而为独立自主的工业基础创造条件。毛泽东对此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总结,“一五期间”概括起来主要是: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更忽视农业;片面强调增加积累,忽视群众消费和群众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忽视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

  毛泽东说,“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建国初)只得照抄苏联,特别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抄苏联自己创造性很少”。“从1958年起我们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1962年1月31日讲话)。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不平衡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不存在。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这样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论十大关系》英文版)毛泽东提出了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他认为,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1956年4月)

  当然,期间发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停止援助、撤走专家,我们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1959年,毛泽东再次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思想。此后,毛泽东进一步将农、轻、重关系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如今,我们已经有坚韧的经济体系,新中国初期那一段,毛泽东的治国理政概括地说,做了这样几方面的工作:

  ——建立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反思苏联模式,谋划农轻重格局,走中国工业化路子;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抓住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钢铁(“钢铁元帅升帐”)、石油(“甩掉中国贫油国帽子”)和“两弹一星”(“手中要有‘硬家伙’”);

  ——关注商品经济因素发育。

  毛泽东在1959年(给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的一次批注中)提到了“价值法则”,说“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4页)。

  总之,毛泽东为中国式经济体制的建立,作出了“打基础”的重大功劳。也就是,毛泽东的一系列战略方法和措施,为以后邓小平引入市场经济配置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习近平新时代“啃硬骨头”“涉险滩”,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共产党人一代接着一代干,走向胜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