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三十年的重量余秋雨读后感(三十年的重量最后一段理解)

发布:网友分享 2023-12-19 10:51:23 阅读次数

  昨天看楼下贴了喜字,挂了喜糖。今天早上本想早起听楼下结婚的噪杂和喜庆声的。奇怪的是楼下很安静。或许是改天才是真正的结婚日期吧。

  随手拿起一本《余秋雨散文》顺便翻到最后边看了一眼,是1995年出版的。我喜欢在书摊淘宝,淘那种学者九几年或八几年出版的书籍。总觉得那个年代的那看似低劣的,薄薄的纸张里,泛着的墨香里深藏着某种情感的厚重、真诚和朴实。是现代浮华的生活中产下的作品很难品味到的。弥足珍贵。

  随意翻到一页就读了起来。越读越心底波澜壮阔,波流翻滚,越读越跟作者一样肃然起敬。

  已经成大文豪的学生,突然接到了三十年前老师的电话,说文革年代抄家时他和曹齐联合写写、画的贺卡弄丢了,问可否和曹齐再给制一张那样的贺卡,留做晚年收藏。

  作者接到电话,字里行间一种发自内心的肃然起敬和激动、兴奋。两个三十年前的学生,今天的文豪、画家,对老师的崇敬,对接到老师诉求的激动,满满溢于纸上,跃然纸上。

  是啊。我也距离中学时代已经近三十年了!其实那个时候虽然是一个物质缺乏的年代,但那时候的老师真得藏龙卧虎,很多知识非常精深的学者类老师,而且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时候所有的父母都教导孩子:老师如父母 。 那时的我经常放学后飞快跑回家,站在家里的平屋的屋顶上目视远处的老师在乡间小路上慢慢走远,直至背影消失......

  那是一个全民敬师的年代,那是一个老师是灵魂工程师的精神崇拜年代,那是一个老师们文凭不高,却鞠躬尽瘁奉献一切的年代。那是一个由于历史原因,甚至一部分学者、教授散落民间的,平民子弟的奢侈的年代。

  我的语文老师就是个例子,他出身官宦人家,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熟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古文、现代文、诗词切换自如,《易经》、《洛书》从小就熟读甚至被要求默诵抄写...但却经历了文革,干过工人,干过煤矿,最终辗转又进入了教育行业,拿着微薄的工资,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倾力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高中生...

  那个年代,在学校这一行,老师是臭老九,工资低得可怕,物质贫乏却精神不缺乏。学识的传授,精神的滋养,朴实的爱的滋润让我们终生受益。一直滋养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甚至不屑于如今的一些浮华,让我们的人生不至于孤独,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片净土。

  老师万岁!二三十年前的老师万岁!你们虽然经历了物质贫乏,甚至文革迫害,但你们的大爱,你们的朴实,你们的学识,你们的厚重,值得万民尊敬!你们不亏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们厚重了整个时代!温情了整个时代!你们的背影值得崇拜的目视,直至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