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用特写镜头细致而凝炼,准确而生动地展示景物的特征,事件场面,人物动作、情态、心理和语言等的细微之处,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恰当的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一大亮点。
如何巧妙地进行细节描写呢?
(1)动态造型。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王愿坚的小说《草》“吃草”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作者用“举”“放”“闭”“抖动”“皱”“嚼”等一系列动词贴切传神的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高度关注,对革命无比忠诚的胸怀。
(2)简笔勾勒。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3)前呼后应。《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刮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第二次,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包扎所里,“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三次描写,其效果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4)对比展示。《范进中举》刻画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多处对比性的细节描写。胡屠户对待范进中举前后动作、语言的一些细节描写,极富表现力。如:范进没有盘缠,去与丈人胡屠户商议,胡屠户是“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骂范进“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中举之后,胡屠户的动作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范进疯病被屠户治好后往回走时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屠夫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样前后对比着的细节描写,生动地活画出胡屠夫前倨后恭的市侩嘴脸,强烈地讽刺当时人趋炎附势的恶浊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