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青春李大钊(李大钊青春读后感)

发布:网友分享 2023-12-22 15:39:44 阅读次数

  李大钊《青春》一文,于1916年发表于《新青年》,文章将爱国与救国高度统一,指出中国正处于黑暗与黎明之交,鼓励青年为建设蓬勃朝气的国家而奋斗,“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

  今天,我们一起选读本文的部分内容,重温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105年前发出的心声。

  《青春》原文节选

  吾华自辛亥首义,癸丑之役继之,喘息未安,风尘澒洞,又复倾动九服,是亦欲再造其神州也。而在是等国族,凡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矣。

  ……

  青年之自觉,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进而纵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一在脱绝浮世虚伪之机械生活,以特立独行之我,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机轴。袒裼裸裎,去来无罫,全其优美高尚之天,不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杀今日白首之我,并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杀来日白首之我,此固人生惟一之蕲向,青年唯一之责任也矣。拉凯尔曰:“长保青春,为人生无上之幸福,尔欲享兹幸福,当死于少年之中。”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德国史家孟孙氏,评骘锡札曰:“彼由青春之杯,饮人生之水,并泡沫而干之。”吾愿吾亲爱之青年,擎此夜光之杯,举人生之醍醐浆液,一饮而干也。人能如是,方为不役于物,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自我之青春,何能以外界之变动而改易,历史上残骸枯骨之灰,又何能塞蔽青年之聪明也哉?

  ……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吾文至此,已嫌冗赘,请诵漆园之语,以终斯篇。

  李大钊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青春思想是在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产生、形成并发展,旨在创造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新生中华民族。

  激发再造中华的强大动力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困苦与磨难,历经衰败,几近危亡。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广大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意识到只靠变革已然不够,中华民族迫切需要进行思想革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李大钊意识到眼下中华民族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维系民族存亡问题,而是创造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中华民族。面对如此现实,李大钊做出了以爱国救国为己任、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终生的决定,其青春思想由此得以诞生。

  究竟何为青春思想?李大钊说:“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他把青春定义为一种活力,一种积极向上、拼搏奋斗的精神和气息。他希望将这种精神和气息融入家庭、国家乃至民族,使其焕发活力和青春。

  青春是奋斗的力量,是冲破世俗、破旧立新的力量。李大钊用“青春”比喻未来的中华民族,他指出:“一日有一日之黎明,一稘有一稘之黎明,个人有个人之青春,国家有国家之青春。今者,白发之中华垂亡,青春之中华未孕,旧稘之黄昏已去,新稘之黎明将来。”李大钊将白首与青春的关系理解为历史的连续过程,每一刹那间都有白首的消逝,每一刹那间又有青春的诞生。他认为中华民族正处于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他把当时中国的黑暗与衰败比作白发之中华,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在此基础上孕育着富有朝气的青春之中华,这种判断预示着中华民族青春的黎明即将来临。他说:“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只有青春中华的创造,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现状,只有恢复活力与青春,中华民族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