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言: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中间该是有多少曲解。一说因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怕读水浒惹是生非,又说年轻未经世事,读不懂水浒的尔虞我诈,蝇营狗苟。
金圣叹评水浒,前三上上人物者为武松,鲁智深,李逵,快意恩仇,洒脱不羁,性直无机巧者,人与之相处不必设防,此天真烂漫者谁人不爱,李逵更是一个铁憨憨无疑,直被宋江毒死,依然对其忠义不改,生做一屋,死做一穴,此三者均为人性的正面与人性未被压抑的真实参照,故而可贵。
世人都骂宋江,阴毒,两面三刀,为人虚伪,实则现实之中,人人怕都想做宋江,实则宋江更趋近于显示人性,有贪欲,有执迷,余独悲怜宋江。悲其生不逢时,怜其愚忠不识。观水浒一百八人,宋江,卢俊义,吴用,柴进等人,区别与其他人者,是其受教与儒家思想的熏陶教育。
其各人的人生遭际,除个别神话的化外之人除外,与个人所受学识,阶级身份有很大的关系。纵观水浒传,除却江湖义气,忠义宣化之外,实则背后是对儒家文化的一次玲离尽致的展现。
宋江临死自言,少学与儒,及长为吏,虽然身为小地主阶级,家资有余,其骨子里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身名达命,为皇权尽忠职守,最好能青史留名,只是其读死书死读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儒家也劝人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
自古忠孝不可两全,忠义又岂能两全,宋江为国尽忠,想留名于后世,此私心是真,其对结识的江湖朋友重义气,讲道义,这也是真,只是人生之事,哪得如此圆满,事事都想两全,便最终拧巴。创业之初,大家遭际相似,多是于正道无法容身,迫不得已啸聚山林,此时并不能显示阶层差异与个人认知与志趣差异,一旦可有时机容身于正途,这种阶层属性与个人志趣认知便展现出来,这也是为何绝大多数人不理解宋江非要接受诏安的原因。
而在更高层面分析,最终的反面人物蔡京,童惯,高俅等均得善终,这更是对于皇权君权以及儒家文化的精髓展现得玲离尽致。儒家自董仲舒确立君权神授之始,既为君权的合法性找寻到了一个完美的理论立足依据,同时也为其戴上了枷锁,这把枷锁便是由儒家知识分子所构成的庞大文官集团,二者此消彼长,争斗不断,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不断上演。
儒家自程朱理学伊始,开创存天理灭人欲的所谓正统儒家学说,将儒家知识分子保有的一点仅存的良知与真性情也抹杀殆尽,将这群人训练成了统治阶层完美的工具人,至此儒家思想成为皇权统治一把完美的利器,宋江等不过是其中悲剧之一,而那些占据高位的文官团体无一不是当局者迷。
最后说到水浒体现出来的阶级属性与个人认知差异性。宋江与卢俊义在被宿太尉保举远征方腊出宫见一军士玩弄胡敲,用手牵动自然有声,便赋诗道: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谩徒劳。“对卢俊义说道这胡敲正比着我和你,空有冲天的本事,无人提挈,何能振响!”卢俊义道:“兄长何故发此言?据我等胸中学识,不在古今名将之下。如无本事,枉自有人提挈,亦作何用?”宋江道:“贤弟差矣!我等若非宿太尉一力保奏,如何能够天子重用,为人不可忘本。
这里是两者认知局限差异与个人阶层属性的核心展示。这里显出两人最根本的思想认知差别出来,宋江本质上是个地方小吏,祖上亦无做官之人,顶多算一个当地小地主,加上受儒家思想荼毒,在命运认知上有一种天然的崇拜权利与贵族人物,有一种依托这些外部事物的劣根性,这既是认知局限也是阶级局限,本质任然是一种企图得他救的弱势文化心理,是一种工具人心态。卢俊义则不然,祖上大富大贵过,自身且一身本事,知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知晓命运靠自己把握的生存根本,是一种强势文化心理。
包括其他个人,若行伍出身,或一流民,或本就一地方恶霸,或书生或小财主等,无一不透露着个人阶层属性,这样的出身如若没有经过没有得到后期良好的知识教育,个人也没有开悟,认识到社会运转的规律,便难逃最终注定结局。宋江虽然小有聪明,个人能力突出,但受限于这样的局限性,既认识不到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使然,皇家年年有,百姓万万年,实则只知天,不知地。所以看不到官僚腐败横行,四地群盗并起,外有少数民族发展壮大侵染江河,内有贪官污吏昏庸皇帝自掘坟墓,经济披靡,民不聊生,宋王朝本就是强弩之末,而犹自飞蛾扑火,想力挽狂澜。于行为让人可敬,于结果让人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