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李白写的边塞诗有哪些(李白边塞诗代表作品)

发布:网友分享 2023-12-28 14:00:48 阅读次数

  《塞下曲》出自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古曲,唐代时为新乐府题目,诗中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像王昌龄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许浑的“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都是非常著名的诗句。

  而李白的这组《塞下曲》一共六首,写于唐朝玄宗天宝二年,也就是公元743年,当时李白奉诏入翰林院供奉不足一年,胸中正满怀着满腔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一组铿锵有力、不拘一格的诗歌。李白本人洒脱不羁,豪情恣意,虽然写得是《塞下曲》旧题,但却完全突破诗歌应有的格律,起承转合均独树一帜,读来曲折豪迈,令人叹服。下面这首诗是《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开头两句,点明边塞地点,“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同时也突出了边塞地区的苦寒,五月在中原早已经非常温暖舒适了,可是在边塞地区,天山尚有积雪,虽然没有漫天飘舞的雪花,但依然寒冷如刀。李白举重若轻,将边塞常见之景为己所用,“无花”二字,又有双关之意,既可以说是没有雪花,也可以说是没有鲜花。

  接着两句“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人写听到《杨柳枝》的笛声,但同时也呼应了前面五月尚寒的气候,因为闻笛本应折柳相赠,但是在这苦寒之地,柳树尚未发芽,竟然无柳可折,柳是春天的使者,柳都无有,春色就更别提了。李白前四句,可以说不拘一格,天然中见深婉之致,正如沈德潜所评价的“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五六句笔锋一转,描写军旅的紧张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以金、鼓之音进退有序,既烘托了军队中的紧张气氛,也写出了苦不堪言的军队生活,有的时候,战士们甚至只能抱着马鞍打个盹,由此足见,军队生活多么艰苦!李白虽然只截取了行军中的一个片段,但是前四句已经表现了环境的艰苦,在艰苦的背景下,写艰苦的军队生活,令人肃然,也更增艺术效果。

  在这艰苦的环境和生活下,诗人逼出了最后两句振聋发聩的句子:“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好了,有了这一句,一切苦楚都是值得的。这是用了汉代傅介子的典故。汉代楼兰王残酷贪财,经常截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略施小计,便将楼兰王斩杀,为大汉立下赫赫功勋!那么,军队中的这些士兵们,不就是一个个的傅介子吗?李白慷慨豪迈的语气,突出了边塞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同时,考虑到诗人当时的情况,我们也能体会到,诗人是多么渴望建功立业,为唐王朝贡献自己的一腔热血!

  李白这首诗,苍凉雄浑,意境浑然,为了突出最后两句,诗人不惜花费六句的笔墨去烘托,也正因为这六句的烘托,末二句一出,才能如此卓绝,王夫之便说“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可见,李白此诗的精华,都在这后两句中。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