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校本课程是通过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的探究过程中建构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并促进身心和谐成长。我校充分从教师特长与学生兴趣出发,彰显学生个性为本,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着力开发多样化校本课程,为构建学校的办学特色搭桥铺路。下面我就从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实施情况等方面来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课程开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从学生个性成长的角度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继开发了红土地文化类、学科拓展类、体育类、技能类四大类别的课程结构。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积累艺术文化深厚的底蕴,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个性特长。
红土地文化类包括生活大转盘、心灵手巧、链枪、腰鼓、红色文化探索、红色景观、红色故事、红色歌谣、客家民俗、家乡美食、红色历史、领袖故事、风景名胜等课程;学科拓展类包括经典诵读、名著阅读(高年级)、绘本阅读(低年级)、趣味数学以及书法等课程;体育类包括篮球、足球、花样跳绳、踢毽子、羽毛球、乒乓球等课程;技能类包括我是军棋、象棋、围棋等课程。各个系列按年级梯度安排,延续发展。
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在学科的基础上,适当延伸,引领学生拓宽知识面,与学科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宗旨就是要求以学生的生活为着眼点,传授给学生以生活经验,并以学生的自我建构为主,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精神内核就是回归生活世界,促进生命成长。
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结合师资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特长来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比如我们开发的“围棋”课程,“篮球”课程、“羽毛球”课程,学生兴趣盎然,学起来轻松愉快。再如我校传统的课程链枪和腰鼓,我们也聘请了校外专业教师任课,每周来校上课两次,指导青年教师成长,这样既缓解了燃眉之急,也可为后备之需。
校本课程的开发带给教师的不仅是挑战,还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平台。教师参与课程,会提升主人翁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校本课程开发还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创新意识和反思能力。他们在面对全新探索领域的研究中,必须集思广益、分工合作,以一种开发的心态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还要求在开发课程的动态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选择、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训练和行动反思能力。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我校体艺方面一直是学校打造的特色品牌,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体育艺术方面的课程,同时结合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开展各项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我们认为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探索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
从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100%的教师参加了校本课程培训,85%以上的教师业务学习内容与教学课程结合紧密,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绝大多数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关注课程开发进展,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35%的教师已经逐步形成了利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的意识。
如果说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那么学校的特色形成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在实施过程中要需要不断挖掘传统优势,注重师生共同成长,才能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课程,创建和形成学校的品牌特色。
二、课程实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实施办法:
- 按照学生的志愿进行分班。在家长的协助下帮助学生选课,填报选课志愿。我们根据选课的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保证了每个班人数均衡合理,减轻授课老师的负担。
- 周密安排,考虑细节。比如安排上课的地点,需要事先了解各个课程需要的条件,适当做出调整。《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踢毽子》、《花样跳绳》等课程需要安排运动场,学校就要统筹安排,保证上课的场所和学生的安全。
-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在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措施,应该采取渐进式的策略,一步一个脚印实施。因此,实验老师在课程安排时要量力而行、切合实际、不搞形式化,要根据实际情况定位好自己的目标,循序渐进开展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2、上课要求:
- 对老师的要求:创建学习的氛围,带领学生学习。要求做到理念领先、科研领先、创新领先、学习领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充分利用活动进行研讨,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
- 对学生要求: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需要准备器材和工具的必须要认真准备。每一节课上课前进入指定班级,对号入座。
-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向全校老师征集了学习指导课案例。除了组织老师学习外,学校下发了校本学习辅导课程教材的课程纲要,有利于学校课程建设发展,形成学校课程体系。
三、课程操作——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实施,除了教育经费、教学设备、学生素质,最重要的还是师资。如何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切入点,以课例为载体,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开展三位一体的校本培训模式。
1、搭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校本课程工作。
- 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满足教师成长需要。
采取学习与笔记结合,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交流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引导教师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 搭建教师合作的平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互补互学,加强校本课程的研讨,形成团结协作,资源共享,提高师能,相得益彰的学习研究共同体。同时组织老师培训与上好交流课,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
- 搭建教师展示、提升的平台,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开展优质课比赛,优质案例评比、优秀课程成果评比等活动,让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校注重校本课程的指导,每两周举行一次校本课程论坛。让教师教育理念在碰撞和交流中达到构建。培养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学习、实践、反思,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2、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有特色的校本研究。
以问题—设计—行动—反思为课程实施策略,通过集体的智慧设计改进方案,用教师自觉的行动落实反馈。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强化合作交流,开发差异资源。帮助教师在反思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以课程为目标,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评价着力点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我们从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的成果三方面作为依据,采取星级+学分的评价办法。同时融入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实现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两者相互结合。
课程立足于学校现有的条件、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评估和挖掘学校的优势。考虑学校在某方面形成的积淀与优势,考虑教师自身优势和教学风格,学生已经形成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反思和建议
1、要加强面向实际的理论研究,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这种构建过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避免课程开发的随意性。学校需要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通过教研员带领实验老师大胆探索和实践,使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
2、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音体美等素质教育课程的科学指导。
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于教师,提升教师的素质是关键。要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通过提供充足资金,配备相关的设备、教具、资料等资源,大力保障综合科目的需求。优秀的专业老师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带动社团和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3、建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评价仅仅停留于学生反馈、教师自评与互评这样的经验水平上。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当前,校本课程开展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不进则退。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讨,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