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谈一篇文章,龙应台的《散步》。
最近读这篇文章,感触很深,这涉及到写文章的一些技巧或者门道。
家萱和龙应台的交流,涉及到母亲什么样的共同问题?文中真正涉及“散步”的文字很少,标题为啥是《散步》?文末写到电线杆上停满燕子,是闲笔还是别有用意?
《散步》,虽然题为“散步”,但实际上无关道路,也无关景致。
有人问小七,《散步》到底讲了什么,无非就是絮絮叨叨写了母亲的健忘?
小七认为,在正式切入文章主旨之前,我们需要思考这么三个问题:
家萱和龙应台的交流,涉及到母亲什么样的共同问题?文中真正涉及“散步”的文字很少,标题为啥是《散步》?文末写到电线杆上停满燕子,是闲笔还是别有用意?
《散步》中,龙应台和家萱的母亲都患有脑萎缩(原谅小七,不愿用“老年痴呆”这样一个大不敬的词汇)。母亲开始遗忘越来越多的事情,并且,因为遗忘,她们对生活生出了各种“不确定感”——身在何处不确定,儿女是否孝顺不确定,生活有无着落不确定,甚至连自己究竟生活于一个怎么样的时代也不确定。
这样的“不确定感”,带来的是“不安全感”。而龙应台和家萱能做的,就是制作各种假证明、保证书等,盖上红章、签上大名,制造出一种貌似牢靠的依托,来应对母亲们由于遗忘引发的问题。
所以,脑萎缩,是理解《散步》这篇文章的一个背景。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还是与脑萎缩密切相关。散步,这件事儿,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龙应台无法给深夜不能入睡的母亲一个有效的安慰——“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脑萎缩产生“不确定感”,“不确定感”导致“时空错乱”,“时空错乱”又令母亲无法安宁。面对这样的状况,龙应台无法帮助母亲排解不安,“那就干脆出去散步吧”。
所以,基于前文的交代和铺垫,我们不难看出,散步是对前文的承接,散步在这里,不为“休闲”,只为“安慰”。
第三个问题,就像我们说风看月,未必是关心大自然,很多时候其实是在谈恋爱——写燕子,当然也不是闲笔。
理解燕子出现的这一段,一个是要考虑燕子的传统意象,一个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春去燕归来,燕子一直是一个“回归”的意象。但这和母亲又有什么关系呢?
脑萎缩患者,往往记不得现在,却能清楚记得过去。这一点,从龙应台与家萱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来,从龙应台母亲在关灯后突然回到四十年前,可以看出来,从龙应台母亲对老家浙江淳安的敏感反应,也可以看出来……
昨日光景,不断浮现,无疑也是一种“回归”。只是,这样的“回归”,是疾病所致,是幻象所致,这样的回归,不是像燕子那样,真切地回到一个空间、一段时间,而是在现实与过去之间不断切换,彷徨迷乱、似真似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