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在我眼里最初的影视形象是《隋唐英雄传》里荒淫无能、暴虐不堪的样子,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杀兄弑父。
然而历史上虽然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二世而亡,但是作为亡国之君的杨广也并不是因为废物无能而亡国。隋朝亡国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因为大一统的政权不稳定,虽然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期间的政权分裂,但并未得到民众的认可。
再加上隋炀帝的横征暴税,极度奢侈贪图享乐,以及过度中央集权,频繁发动战争,可以说既失民心,又失去了地主阶级跟贵族阶级的支持。
英雄杀里的杨广有三个技能弑亲、拒谏跟徭役,这三个技能可以很好的说明杨广的最后亡国的原因,刚愎自用拒绝接纳谏言,弑亲——杀了自己的父亲还有同母的长兄,徭役——隋炀帝在位的时候因为修建运河和频繁出征以至于民众的徭役负担十分沉重。
杨广从小就被人称赞“美姿仪,少聪慧”,称帝之前也是一直表面工作十分到位,他的父亲杨坚一直以为他不喜歌舞艺妓,时人都觉得他“仁孝”。隋炀帝杨广虽然性格残暴,刚愎自用,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他是一个文武双全,军政全能,文韬武略少有人能及的帝王。
为什么他最后的下场却是遗臭万年?
一方面是生不逢时,他所做的贡献都是惠泽后世的,就像秦始皇的修筑长城,但是对于当时的民众而言都是暴政。他千里开长河也就是今天仍在使用的京杭大运河,虽然史书上说这是为了方便他享乐,但不得不说这也是千古功业。
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也是“罪在当下,功在千秋。”
他在军事上开疆扩土,攻灭吐谷浑、讨占城、征讨契丹、琉球,分化了突厥,三次起兵高丽,但是结果是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致使民变,也使得当时的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境。
他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在于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修订律法、实行科举制度,但是因为当时社会的士族阀门把持选举,此举无疑是动摇了士族的根本利益。
以上这些举措拆开来看都没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实行的时间,太过急功近利,而且不听下言,一下子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再加上他滥用民力,使得民变频起,隋朝当时的政权又不是处于很稳定的状态。秦朝二世而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秦始皇的死亡,下面的民众和朝臣受制于始皇,但是并不害怕二世,如果杨广换成始皇也不会简单的被群起而攻之。如果他放缓他的改革步调,没有这么好大喜功,把这些事情拆分成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来做,让百姓更好的休养生息之后再来修建运河,等手中的政权稳定再来实行科举制,有可能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
很多人都拿杨广跟南唐后主李煜相比较,都是亡国之君,都是文采斐然,但是结局却不近相同,甚至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听过杨广的诗句,是因为他写的不好么?显然不是,主要是因为他遗臭万年,因为他荒淫无道,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的暴君。
所以说,唐太宗有句话说的很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样都是杀兄,唐太宗有“玄武门之变”,但是太宗对李渊的做法是让他做太上皇禅位于太宗,结局也与杨广大为不同,他们之间有很多政策上的相似之处。但是处事的方法加用人的方法,和为人为君之道都大不相同。
或许这些也是两个人走向不同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