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回忆录四部曲(回忆录四部曲读书笔记)

发布:网友分享 2023-12-12 10:49:46 阅读次数

  2022年1月开始读,半年多了,刚读完。第一二部用时最短,三四部用时久。还好之前读完还略有记录,现整合在一起。

  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

  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

  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

  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

  一、1月23日读完第一部《昨天的云》

  《昨天的云》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故乡是山东临沂兰陵。作者这样描述山东“从地图上看,山东像一匹骆驼从极西来到极东,卸下背上的太行山,伸长了脖子,痛饮渤海里的水。然后,它就永远停在那里。”感觉真的很形象,之前都没觉得山东地图像什么,只知道中国地图像一只大公鸡。

  里面描述的收麦场景、客厅八仙桌和“条几”的摆设,虽然隔了几十年,竟还有相似之处。只是记忆中我家的“条几”上没有摆放文房四宝。

  “九九消寒图”--冬至那天,在窗户上贴一张新纸,纸上用双钩描出九个字,每一个字九画,合为九九。天天用毛笔在双钩笔画的空白处中填入黑色,每天一画,等九个字填好,冬至就完全过去了。这九个双钩字叫做“九九消寒图”。佩服人的智慧和雅兴。

  抗战初期,四处逃难、村庄被炸、村民受刑的场景,很生动,也感觉当时的生活太难;朗读、写字、学诗又让人在战争中觅得难得的一份安宁。

  身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生命,善待生活。

  二、1月31日读完第二部《怒目的少年》

  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

  《怒目的少年》,是作者流亡学生时代的显影。时间段为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战胜利。

  作为国立二十二中的一个流亡学生在1942年前往抗战后方。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三、4月10日读完第三部《关山夺路》

  第二部《怒目的少年》1月底就读完了,而第三部拖到了4月份,第三部时间段为1945 年抗战胜利至1949年远走台湾,这四年内战的遭遇。

  作为国民党军,写他亲身经历的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等,和《大决战》的视角不同,给了一个不一样的角度。

  这一部读了很久,一方面是换了工作,适应期读书少;而是因为里面的描述没有前两部那么吸引我。

  四、7月30日读完第四部《文学江湖》

  这周翻开电子书单,发现这本书的进度是72%,前面讲的什么已没有多大印象了,但本着有始有终的想法,读完了。

  第四部的时间段是从1949年5月踏上宝岛台湾到1978年移民美国,作者在台湾生活三十年的文学生活。

  和父亲刚到基隆码头,就看到了等待的妹妹,弟弟妹妹随流亡学生于五天前来到基隆,一家人终于团聚。在台湾,不再当兵,改用文字养家。

  “一肚子没有用的知识”,现在有用了,可以换钱。前后化用了五十几个笔名投稿;由萧铁引荐到《扫荡报》参与副刊编务,自此进入新闻界。二十五岁时,人生开始有了轨。接下来,投身广播、电视等行业,做撰稿人、写小方块、写小说、在学校兼职教书、出书等等....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五十至七十年代,台湾文艺(广播、电视行业;现代文学、乡土文学)的发展。

  有一段描述很有意思。五十年代(还可以加上六十、七十年代),台湾的重大庆典都在十月:十月十日,“国庆”。十月二十五日,台湾光复节。十月三十一日,蒋公诞辰。每一个日子都要高质量宣传,节前有酝酿,节后有余波,整个十月都在锣鼓喧天的气氛中。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偏偏定在十月一日。

  摘录第四部的几句话。

  人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我的经验是“用然后知不足”,我总是还没有学,就要用,一面用,一面学。

  “一个人若是怕麻烦,他的事业前途就会受到限制。”

  文学写作无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写什么,一个是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