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美文集

纪录片国殇观后感(国殇纪录片观后感)

发布:网友分享 2023-12-08 13:59:48 阅读次数

我们不一定关心历史,但却生活在历史的影子之下。有时,我们以为是在看新闻,其实,看到的却是历史的延伸。像这个场景(香港回归)在1997年是新闻,但到了今天,已成了历史了。

1997年7月1日,香港湾仔会议中心新翼大礼堂,热闹滚滚地举行一场仪式,在这场冠盖云集的盛会之中,英国人要把他们统治了156年的“东方明珠”香港归还中国。

旗降、旗升,象征香港这块土地的主权,正式易手。也象征,中国一百多年来沦为次殖民地的悲惨日子,终于在这短短几分钟的过程中宣告结束。

当年,被“老奶奶”(维多利亚女王)占领的香港,今天由她孙子的孙子查尔斯王子代表归还。此时此景,对华胄而言真不知道该反应新闻的雀喜还是感怀历史的哀伤。

当年,英国人来自海上,今天,他们也将从海上回去。女孩子泪眼汪汪,因为她被新闻的气氛所感染,但那个香港末代总督低着头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时候,则深知自己走的这几步路,是为历史上另一个人,另一条船收摊子的,那条船名叫“康华利”,那个人则是璞鼎查。

中国·南京

公元1842年8月,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率领舰队在江宁,也就是南京城外的扬子江下锚。他的旗舰便是“康华利号”。29日,清廷代表耆英和英国人签下了中国历史上关系重大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那个丧权辱国的十三条条约,不仅割让了香港,更敞开了大清锁国的大门,戳破了雄霸东亚的假老虎,同时,也让中华这个民族,走入了漫长的百年厄运。

不过,《南京条约》的谈判,并不是在船上进行的,由于当时天气太热,璞鼎查要求登岸,耆英便安排双方在江边的静海寺里讨论细节,最后才回到“康华利号”签约。因此,今天的静海寺便成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这里面简简单单展示了一些看了令后人感慨不已的相关历史文物。史料馆前,悬着一口警钟,上面铸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八个字。

这里的前事是指《南京条约》吗!

恐怕还有更多!

因为要不忘《南京条约》的奇耻大辱,我们可能还要上翻四百年,这就是盘根错节,环环相扣的历史关系。

现在,我们就从静海寺里的一座天妃碑说起好了。这座碑,距离那一口警钟还不到五十米。据说那是三宝太监郑和,为了感念妈祖海上保佑,于第四次出使回国时,奏请明成祖立的,时在1415年。

更巧的是,这座静海寺本来是成祖朱棣,当年因郑和立功海上而敕建给他的一座花园府邸。没想到海上英雄的故居,后来竟成了,向来自海上敌人屈降的谈判场所。踽步中庭,我们后人感到的是一阵阵讽刺,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感慨。

回想公元1505年,明永乐三年,大明船队首航出太仓的阵仗,是何等风光,一时旌旗蔽日,艨艟迤逦,浩浩荡荡乘风破浪,拉开了人类史上,空前壮丽的海上征程。

在这同时,西洋史上数得出名字的航海家,还没出生呢。

西班牙的哥伦布(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1493年发现新大陆的,比郑和出使西洋,晚了八十八个年头。那第一个扬帆绕南非到远东来的葡萄牙人达·伽马(瓦斯科·达·伽马)1498年才在印度登岸,还在当地留着一块碑。至于鼎鼎大名的麦哲伦(费迪南德·麦哲伦)迟到1520年才环绕世界,跟郑和大规模首航更是相差了一个多世纪。

为什么,中国这位海上巨人的赫赫勋业,到15世纪中叶就悄悄没落了呢?那是因为,中国太富庶了,以至历代帝王都缺乏海权观念,更疏于海事经营的结果。这话怎么说呢:

一、传统观念中,中国中天下而立,天子为天下共主,皇帝辅驭万国,当如天地之大,无所不在。照这么说,海权便是天赋的了,这种抽象的拥有,模糊了他们的海洋意识。

二、中华民族由大河哺育成长,地大物博,即使不靠海洋,也能自给自足,因此,降低了对海洋的依赖,充沛的陆地资源,后来更成了海禁与锁国的条件。

三、中国历代王朝的敌人多来自北方,来自陆上,他们用几百年的时间无数的人力与财力去建设万里长城,目的便是抵御陆上来的敌人,而海洋未曾给他们带来致命的威胁。所以,海洋在历代帝王心目中,一直都排在次要的地位。

但是时代变了,在郑和那个时代,他可以是一个“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和平使者,但郑和之后,西方于16世纪拉开了大航海时代,一波巨浪推动往后二三百年间大殖民世纪的形成,给予中国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沉重的打击。

结果,明清两代,选择了闭关自守,海禁锁国的鸵鸟政策,致使海域节节萎缩,海疆武功尽废,正好让外敌有机可乘,长驱直入。落得割地赔款,国家尊严尽失的悲惨下场。

在静海寺这个历史场景中,我们分享航海史上灿烂无前的辉煌成就,也感叹无知为海洋中国的发展画下的句点。更悲哀因鸦片战争在这里签下的《南京条约》。

静海寺不会说话,但它却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1644年,满清入关后,中国曾经有过一百多年,看似太平的日子。乾隆在位四十年后,朝廷的腐败,国力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嘉庆还有个麻烦,那便是人口暴增,民不聊生,盗匪四起。光是一个白莲教之乱,就折腾了九年才告平息。

时序跨进了19世纪,此时,正是西方列强大肆殖民的巅峰时期。国际间频繁的贸易交流,使这个世界开出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完全状况外的中国帝国,愣要逆向操作,把“华夷往来只限于朝贡贸易之下”,视对手为下手,百般刁难,最后终于惹火了夷商,造成诉诸武力的结果。

直到外国人兵临天津城下,道光皇帝大惊失色,急忙垂问

“何来夷戎,彼等距回疆多远”。

朝廷上竟无人能答,可见,当时清政府对海疆之矇然无知。

中国·广东

在对外贸易中,鸦片的输入,对中国影响最大,烟害到嘉庆年间已相当严重。进入道光,单就1838,这一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偷偷摸摸流进中国的鸦片,已多达4万箱,也就是240万公斤。朝廷为了要不要禁烟,还在争论的时候。湖广总督林则徐,痛陈

“数十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的严重性。道光皇帝,才排除众议,决定以强硬手段禁烟,不惜动武。

1839年,林则徐到了广州,宣令英商交出烟土两万多箱,当场焚毁。没想到,这一道保国救亡的禁令,竟惹来了整个民族的空前厄运。

鸦片战争于1840年在粤江外海爆发,英军得知林则徐有备,因而绕过广州城沿海北上。一路直杀大沽,清廷大惊连忙革除林则徐职务,并派琦善代之出面斡旋。琦善赔了六百万烟钱,以为可以息事宁人,结果反而自曝其短,泄尽了底牌,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1842年,英国派璞鼎查率军大举东来,他们破广州一路洗劫闽浙沿海,再溯长江而上,陷镇江。八月,终于在南京定下了城下之盟,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南京条约》,大清称《万年合约》。这便是中国所谓百年积弱的开始。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鸦片在中国成了合法商品,并改个好听的名字,叫“洋药”。到1854年,“洋药”的年进口量已达到360万公斤,荼毒生民至少两千万余众。中国,这个东方硕大的巨人病了,而这,只不过是一切灾难的开始。

日本

在西方汹涌的殖民浪潮澎湃东来的时候,我们的东邻日本同样采取锁国政策。不过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列强的目标,只看中中国这块大肥肉,还顾不到边上的小骨头日本。

于是,日本便有机会汲取中国被洋人宰割的惨痛经验,并以之引为殷鉴。

日本·江户湾

公元1853年,美国的东印度舰队四艘军舰(黑船事件 《1853年 浦贺港》)开进浦贺港,佩里将军(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手拿国书,逼着要跟日本建交,日本人很清楚“时候到了”。第二年,德川幕府便乖乖签下《神奈川亲善条约》,从此打破了日本传统的锁国局面,这便是所谓的“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的本质和“鸦片战争”其实是一样的,但日本人在相权到底是“开国”还是“开战”的时候,作了明智的选择。所以,同样的事件,对中日的影响却有似天壤之别。“黑船事件”甚至触动了“倒幕”,“尊王”的风潮,进而为“明治维新”铺下了一条大路。

日本·横须贺

至今在横须贺海滨,还矗立一座佩里将军的纪念碑,纪念这位,帮日本打开国门的外国将军。

日本·长崎

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十分久远,最初见于史册的《倭人》记载,便出于我国的《汉书》。但认识日本人,我们最好不要太过于迷恋,那些早已褪色了的古老光彩。

没错,倭国确实曾向中国朝贡,汉光武帝还送过他们一颗“汉倭奴国王”印。大和民族的起源,也确实濡沐了汉文化充沛的恩泽,不过,对这个民族的了解,更重要的应该是他们的性格。

倭人,由于地理环境,饱受大自然灾害,像台风、火山和地震等等,影响达数千年之久,所以有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性格。争取生存的安全感,是日本先民不断征战的主要原因。

据说,经过一千多年战争,他们才赶跑了当地最剽悍的原住民“蝦夷族”,取得了岛上的生存优势。因此,使用武力便成为后来大和民族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日本出现了一位优秀的政治领袖,后人称“圣德太子”(公元574-621),他大量引进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和佛教经典,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体,而且,制订了日本最早的成文宪法。这个时候,儒家的“忠君”思想和佛教的“无常”观念对这个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慢慢地,“武勇”、“忠君”和“无常”的民族性格,使日本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武家政权,后来称“幕府政治”。这种政权,从12世纪镰仓时代开始到江户末期,前后达七百余年,所谓“武士道”也因而成为大和的民族精神。

日本·京都

1853年的“黑船事件”之后,欧陆列强先后压境,天下变了,这种局面已非德川所能应付得了,于是“倒幕”之声四起,德川见势为了避免一场打不起的血腥战争,因而提出“王政复古”,把政权交还给朝廷,从“黑船事件”到“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维新派人才。

像主张“脱亚论”的福泽谕吉,维新实务的大久保利通,渐进派的岩仓具视。这些人已经为明治开出了一条路,为维新完成了最困难的起头。

1868年,大政奉还,改元明治,日本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明治维新”便由此正式开始,当时,睦仁天皇才十四岁,所以维新初期,朝政仍掌握在当初倒幕的那些所谓新派强藩手上。这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藩士,推翻了元老院编撰的“欧规”宪法,大笔一挥,在民主之上,加了一个天皇,成为“明治宪法”。

日本·东京

这部宪法在1889年颁布,从此,日本这个“宪政的帝国主义”国家正式告成。

日本的维新可是,天翻地覆,血溅五步的大变革,其改变幅度之大,执行之彻底,恐怕其他民族很难做到。

在“黑船事件”之后,他们曾经组成一个庞大的取经团,周游欧美,日本大员那种谦卑、饥渴和近乎癫狂的学习态度,令人叹为观止。对于西方“取经”所得,他们最后作了洋才和魂的应用。

什么叫“和魂”呢?

一、“忠君”,天皇的圣旨只有服从。

二、“武勇”,解决不了问题武力介入。

三、“无常”,生命如樱花,盛放在瞬间凋零不容蹉跎。

这便是,日本的民族性,可怕的“大和魂”,也是维新成功的关键,这种精神的养成,甚至是日本人从战后的废墟中站起来,直到今天。

 

史学家,唐德刚教授,从大和民族的性格来观察中日两国战争肇因:

“所谓日本民族啊,就比较,他这个大和民族啊,他比较单纯,他没有跟其他民族,在一起共存亡,共同生活的经验,他一旦出来啊,以很优秀的姿态出现啊,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变成了一个新的帝国主义啊,结果,他这个民族的优越感,可能变成比西方帝国主义更加帝国主义的帝国主义。”

中国·福州

话分两头,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福州的琉球会馆,这里收藏了很多琉球人的墓碑,上面刻的虽然有琉球国的字样,但年份却是采用清朝的,由此可见,中琉之间,宗属关系之久远。

台湾·屏东

1871年,有一批琉球渔民,遇风漂流到南台湾,被原住民误杀。日本知道了这件事后,于1872年派了一干“头探”悄悄到台湾探路,这些人里面有桦山资纪,儿玉源太郎等。二十多年后,他们都当上了台湾总督。1873年,日本人到北京去为琉球人“讨回公道”,清方的反应是

“生番乃化外之民,甚不理事也”。

就冲这句话,1874年5月西乡从道(明治陆军中将)率3600名正规军,登陆台湾廊桥,与原住民发生战斗。是谓“牡丹社”事件。

今天在台湾石门,还留有日军的“忠魂碑”,台湾光复后,改为抗日纪念碑。这里有五十四位受害琉球人的遗体,当时由一位好心的杨姓汉人立碑,碑上,竟然也刻着“大日本琉球人”。

至于西乡,在战后便在社寮大兴土木,准备安营扎寨,作长久占领的打算。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清廷才发现事态严重,连忙派沈葆桢前来跟西乡交涉,最后,由外国人斡旋,赔款50万两银子了事。

日本·冲绳

1879年,也就是事后五年,琉球便稀里糊涂地变成了日本的冲绳县了。当年,西乡登岸的时候,在社寮海边立了一块登陆纪念碑,此时,距离他们颁发征兵令才不过三年。

日本人对外侵略,野心之急迫,由此可见一斑。不过许多人也许忽略了一件事,那便是这座登陆纪念碑,正是日本侵华的第一块碑记。为这块碑记,捐躯流血的是台湾原住民,排湾族牡丹社族人。

至于,“甲午之战”,那已是二十年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