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在刚从黑暗社会醒来的大都市上海,一场新的斗争拉开了序幕。工商界巨子,靠压榨工人和吞并同业建立起沪江纱厂的民族资本家徐义德,成了这场斗争中资方的头面人物。在上海的工商界,徐义德素以头脑活络、眼光锐利、算计精细而著称,号称“铁算盘”。
解放前夕,他就偷运大量棉纱,换成美元、港币,存入外国银行,为自己准备了条退路。解放后,为牟取更多的利润,他变换手法压榨工人,在工会内部安插奸细,让他们散布流言蜚语,瓦解工人斗志;贿略、收买税务局干部,窃取国家经济情报,他还钻进多数倾向进步的资本家参加的“星(期)二聚餐会,进行组织串连,对抗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收购的政策。
奸商朱延年,腐蚀拉拢干部,骗取贷款,制造假药,坑害国家和志愿军战士。
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徐义德转移浮财,造成工厂停产,搞攻守同盟,固守顽抗。他隐藏的黄金被发现,便搞假坦白,以图蒙混过关。最后他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才被迫交代了自已五毒俱全的罪行。
朱延年因罪行严重,又冥顽不化,坚持反动立场,被人民政府逮捕法办。
沪江纱厂党支部书记余静,由于年轻,经验不够丰富,曾三度被老奸巨猾的徐义德制造的假象所蒙骗。在复杂的环境中,在上级领导点拨下,她注意调查研究,发动党团员群众,通过重点试纺揭开了资方盗窃国家原棉的罪行。“五反”运动后,她注意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运动中,她注意贯彻党的统战方针,靠对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的说服教育和政策的典型示范,推动徐义德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最后,促成沪江纱厂实行公私合营,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赏析]
《上海的早晨》是著名作家周而复的代表作,是继茅盾的《子夜》之后,又一部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历史命运的鸿篇巨制。全书共四部。第一和第二部分别于1958年和1962年间世,粉碎“四人帮"后又出了第三、四部。
作品生动展示了解放初期,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激烈而复杂的斗争,描写出民族资产阶级在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感召下,认清前途,接受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
解放初,百废待兴,抗美援朝战争又正在进行,民族资产阶级对新中国政权心怀疑惧和不满,对美国存有幻想。国内土地改革的胜利开展,更引起了他们的惶惧。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利用合法和非法手段,向新中国政权发动了进攻。他们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捞取最大的好处。
党和政府领导工人阶级,发动了反击资产阶级进攻的“五反”运动,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作品通过描绘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形象地反映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斗争中力量的对比和消长,歌颂了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正确性,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定胜利的真理。
作品人物众多,仅参加“星期二聚餐会”的资产阶级人物就有十人。作品的突出成就,就是描写了一批资产阶级人物,展示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初期的种种思想状态和表现。
徐义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是矛盾冲突的焦点。他精明强干,老谋深算。解放前夕就偷运棉纱,换成外币,伺机进退。唯利是图、贪得无厌是他的本性。为牟取高额利润,他窃取国家经济情报;偷工减料,以劣充好,盗窃国家的原棉;欺骗工人“配合国家建设”而加班加点。“五反”运动一开始,他先是制造“三停”来破坏,:继而又搞假坦白企图蒙混过关。当看到社会主义改造大势不可逆转时,他又赶在别人前面申请公私合营,求得名利双收。他的这些表现,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特征,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作品并未一味只写他的“强”,还刻画了他的空虚。沪江纱厂公私合营那天,他在会上装得精神振奋,慷慨激昂,可一回到家,想着失去的产业,不由抱头痛哭,发出绝望的悲鸣,
除徐义德外,作者还刻画出几种不同类型的资本家,都写得个性分明,血肉丰满。如朱延年、马慕韩、冯永祥、潘信诚父子和江菊霞等,不仅写出了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态度,还写出了他们命运的变迁,从而折射出时代的进步。
作品中,工人形象描写一般化,除余静和汤阿英外,人物个性比较逊色。
作品有着明显的艺术特点。在结构上,把一个时间不大长的政治运动写成鸿篇巨制,且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刻画出各种不同的人物来,实属不易。作品以宏伟的结构、丰富的容量,众多的人物,较全面地反映了党对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描写民族资本家形象方面,作品也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善于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环境变化中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性格;而且善于通过家庭生活、社会交往、衣着服饰等方面的描写,对人物进行淋滴尽致的刻画。作品的心理描写也很生动。
资本家在工人干部面前笑脸相陪,内心却充满仇视与恐惧;资本家彼此之间,表面上亲密交往,暗地里却互相猜忌。作者这样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深层描写,有力地突出了人物个性。
作品的不足之处,主要在语言方面。有的地方作大段的叙述说明,语言冗长而雷同,不仅使某些章节显得沉闷枯燥,而且使整个作品的情节不大紧凑。